現(xiàn)在很多人會出現(xiàn)氣血不足的現(xiàn)象,一般都是因為缺乏運動和飲食不規(guī)律造成的,氣血不足的可以通過中藥進行調理,補氣虛的中藥有黃芪、西洋參、人參、甘草、太子參、白術等。
隨著社會快速的發(fā)展,大多數人都在忙碌著,忙著上班,工作上的煩累導致回到家以后什么也不想干,更別說運動鍛煉了,吃飯更是隨便一餐就將就著吃了,久而久之,氣血不足這些等等的身體狀況都會出來的,一旦有了氣血不足,是需要及時調理的,要不然會對身體不好的,補氣虛用中藥最好了,下面進行具體闡述。
1.黃芪:黃芪能提精神,抗疲勞,能提高免疫功能,增強抗病能力,對防止氣虛,感冒和感染頗為有效,還有強心利尿作和降壓作用;含有微量元素硒,硒是癌癥的天敵,所以黃芪有抗癌作用。黃芪性溫味甘,具有益氣固表、補氣升陽的功效,對浮腫、盜汗、血痹等癥狀有很好的調理效果。
2.西洋參:可供激烈活動后疲勞乏力,口于而渴,大汗出者服用。
3.人參:是最重要,最名貴的補氣中藥之一,味甘、微苦,性微溫,功能大補元氣,益智安神,為補益保健之佳品。研究證實,人參有促進人體細胞發(fā)育,增加細胞分裂次數的作用參還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,抑制高膽固醇血癥的發(fā)生,對慢性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。
4.甘草:中醫(yī)認為,其性平,味甘,功能緩急止痛,解毒,調和諸藥,適用于脾胃虛弱,脘腹疼痛,咳嗽,心悸,瘡瘍腫毒,中毒等癥。
5.太子參:中醫(yī)認為,其性平,益氣生津,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,倦怠小兒清瘦;肺虛咳嗽,自汗心悸,津液不足的口渴,及病后氣陰兩虧等病癥。
6.白術:中醫(yī)認為,其性溫,味甘、苦,脾虛運化失司,治療水濕停留的痰飲,水腫。白術性溫味甘,具有補氣健脾、止汗安胎的功效。
總的來說,補氣虛的中藥有很多,如果需要的話,在中醫(yī)的建議下每天堅持服用,肯定會很快改善氣虛現(xiàn)象的。
73521次播放 2023-05-31
91923次播放 2021-05-10
85072次播放 2021-05-10
79427次播放 2021-05-10
62495次瀏覽 2020-04-23
59810次播放 2019-10-31
65187次瀏覽 2019-06-11
61462次瀏覽 2019-01-22
51762次瀏覽 2018-06-21
60112次瀏覽 2018-05-3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57次瀏覽 2025-03-21
0次瀏覽 2025-04-20
591次瀏覽 2023-08-23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0次瀏覽 2025-04-20
2891次瀏覽 2024-11-17
2932次瀏覽 2024-12-27
2715次瀏覽 2025-02-26
2773次瀏覽 2024-11-24
2902次瀏覽 2024-11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