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囊炎的檢查方法主要有體格檢查、實驗室檢查、皮膚鏡檢查、病理學檢查、影像學檢查等。毛囊炎通常由細菌、真菌感染或物理化學刺激等因素引起,表現為毛囊周圍紅腫、疼痛或膿皰等癥狀。
體格檢查是診斷毛囊炎的基礎方法,醫(yī)生通過視診和觸診觀察皮損形態(tài)、范圍及伴隨癥狀。典型表現為毛囊為中心的紅色丘疹或膿皰,周圍有紅暈,觸診可能有壓痛感。淺表性毛囊炎多局限于單個毛囊,深部感染可能伴隨淋巴結腫大。檢查時需注意皮損分布區(qū)域,如胡須區(qū)、頭皮或軀干等易摩擦部位。
實驗室檢查包括膿液涂片染色、細菌培養(yǎng)和藥敏試驗。取膿性分泌物進行革蘭染色可快速鑒別細菌或真菌感染,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見革蘭陽性球菌成簇排列。細菌培養(yǎng)能明確致病菌種類,藥敏試驗可指導抗生素選擇。反復發(fā)作或頑固性毛囊炎需加做真菌鏡檢和培養(yǎng),排除馬拉色菌等特殊病原體感染。
皮膚鏡檢查可放大觀察毛囊開口及周圍結構,輔助鑒別毛囊炎與其他皮膚疾病。細菌性毛囊炎在皮膚鏡下可見毛囊口黃色痂皮或膿栓,周圍毛細血管擴張。真菌性毛囊炎可能表現為毛囊周圍鱗屑或衛(wèi)星狀丘疹。該方法無創(chuàng)且能清晰顯示毛囊破壞程度,特別適用于早期或不典型病例的診斷。
病理學檢查通過皮膚活檢獲取組織標本,經HE染色觀察毛囊及周圍炎癥浸潤情況。急性期可見毛囊周圍中性粒細胞聚集,慢性期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。特殊染色如PAS染色可檢測真菌菌絲,抗酸染色用于鑒別分枝桿菌感染。深在性毛囊炎或疑似腫瘤性病變時需進行此項檢查。
影像學檢查主要用于評估深部毛囊炎并發(fā)癥,如超聲可檢測膿腫形成及范圍,MRI能清晰顯示毛囊周圍軟組織炎癥程度。癤病或癰伴有明顯腫脹時,超聲檢查可判斷是否需切開引流。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出現發(fā)熱等全身癥狀時,CT掃描有助于發(fā)現潛在的內臟播散病灶。
毛囊炎患者日常應保持皮膚清潔干燥,避免搔抓或擠壓皮損。選擇寬松透氣的衣物,減少局部摩擦刺激。洗澡時使用溫和清潔產品,水溫不宜過高。飲食宜清淡,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攝入。出現多發(fā)膿皰、發(fā)熱或皮損持續(xù)加重時,應及時就醫(yī)進行規(guī)范治療,防止發(fā)展為癤或蜂窩織炎。遵醫(yī)囑規(guī)范使用外用或口服抗生素,不可自行停藥。
194次瀏覽 2025-11-03
263次瀏覽 2025-03-21
139次瀏覽 2025-11-03
697次瀏覽 2025-11-03
118次瀏覽 2025-11-03
186次瀏覽 2025-11-03
301次瀏覽 2025-11-03
172次瀏覽 2025-11-03
259次瀏覽 2025-11-03
215次瀏覽 2025-11-03
168次瀏覽 2025-11-03
5906次瀏覽 2025-11-03
215次瀏覽 2025-11-03
443次瀏覽 2025-11-03
92次瀏覽 2025-07-15
202次瀏覽 2025-11-03
142次瀏覽 2025-11-03
255次瀏覽 2025-11-03
784次瀏覽 2025-11-03
163次瀏覽 2025-11-03
349次瀏覽 2025-11-03
284次瀏覽 2025-11-03
488次瀏覽
577次瀏覽
503次瀏覽
795次瀏覽
686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