痔瘡穴是中醫(yī)針灸療法中用于緩解痔瘡癥狀的特定穴位,主要有承山穴、長強穴、會陽穴、二白穴、孔最穴等。這些穴位通過針刺或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減輕肛門疼痛、腫脹等癥狀。
承山穴位于小腿后側(cè)腓腸肌肌腹下方凹陷處。刺激該穴位有助于緩解肛門墜脹感,對痔瘡引起的排便困難有一定改善作用。中醫(yī)認為承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(jīng),與直腸氣血運行相關(guān)。針刺時需由專業(yè)醫(yī)師操作,避免損傷深層神經(jīng)血管。
長強穴在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,是督脈起始穴。該穴位直接作用于肛周區(qū)域,能緩解痔核脫出、肛門瘙癢等癥狀。臨床常用艾灸或指壓法刺激,但急性血栓性痔發(fā)作期應(yīng)避免強刺激。操作時需注意局部消毒防止感染。
會陽穴位于骶部尾骨旁開1.5寸處,屬足太陽膀胱經(jīng)。該穴位對濕熱下注型痔瘡效果顯著,可改善肛門灼熱感及黏液分泌增多。針刺會陽穴需避開坐骨神經(jīng),配合承山穴使用能增強療效。孕婦及嚴重出血傾向者禁用。
二白穴在前臂掌側(cè)腕橫紋上4寸,橈側(cè)腕屈肌腱兩側(cè)各一穴。此穴為經(jīng)外奇穴,專治痔瘡便血,尤其適合內(nèi)痔出血患者。刺激方法包括穴位貼敷和溫和灸法,每日按壓3-5分鐘可輔助止血消腫。
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橈側(cè),腕橫紋上7寸處。該穴位屬手太陰肺經(jīng),中醫(yī)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,故對痔瘡肛裂疼痛有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。配合承山穴使用可緩解排便疼痛,但局部皮膚破損時應(yīng)暫停刺激。
痔瘡穴位療法需在專業(yè)中醫(yī)師指導(dǎo)下進行,不可替代正規(guī)醫(yī)療。日常生活中應(yīng)保持高纖維飲食,每日飲水超過1500毫升,避免久坐久站。便后建議用溫水清洗肛門,可配合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。若出現(xiàn)持續(xù)出血、痔核嵌頓等情況須及時就醫(yī),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(shù)治療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次瀏覽 2025-10-21
395次瀏覽 2025-10-21
160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7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8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5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5次瀏覽 2025-10-21
219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3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5次瀏覽 2025-10-21
294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3次瀏覽 2025-03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8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6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0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4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次瀏覽 2025-07-1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6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5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0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5次瀏覽 2025-10-21
            632次瀏覽
            637次瀏覽
            530次瀏覽
            601次瀏覽
            793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