蕁麻疹,俗稱“風團””鬼疙瘩”,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黏膜的過敏性疾病。以風團、瘙癢、一過性為特點。臨床上常見的蕁麻疹分兩種,一類是急性蕁麻疹,一類是慢性蕁麻疹。那么,我們要警惕蕁麻疹患者出現的哪些癥狀呢?
蕁麻疹的誘因有那些呢?接診蕁麻疹患者時,我們應該采用哪些治療呢?中醫(yī)治療慢性蕁麻疹有優(yōu)勢。
蕁麻疹的臨床表現?
風團:突然發(fā)生、大小不等、部位不定。
瘙癢:瘙癢癥狀因人而異,可表現為輕度瘙癢或劇烈瘙癢。
一過性:風團、瘙癢癥狀可在24小時內消退,或可反復發(fā)作,時起時消。
臨床上將病程在6周以內的成為急性蕁麻疹,超出6周且每周發(fā)作超出2次的成為慢性蕁麻疹。在蕁麻疹發(fā)作的過程中,患者如果出現腹痛腹瀉的胃腸道表現,或者氣悶、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時,可予腎上腺素皮注,并且,要注意問診、查體,與外科急腹癥、耳鼻喉科的外物刺激喉頭等相鑒別。明確腹瀉、憋悶癥狀是由蕁麻疹引起的,再規(guī)范治療。
蕁麻疹的誘發(fā)因素有哪些?發(fā)病機制是什么呢?
部分患者在發(fā)病前可找到致病原因或者誘發(fā)因素,比如食物刺激,在使用魚蝦等海鮮、牛奶、肉類、菌類后出現;其次,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細菌感染、寄生蟲等因素都可能刺激機體出現蕁麻疹樣改變;再者,外出游玩時,空氣中的花粉、昆蟲,屋內的粉塵等物質的刺激都也引起蕁麻疹,但通常這種接觸性刺激來得快,去的也快;當然還有其他一些,精神方面、冷熱刺激等因素,也常常是誘發(fā)蕁麻疹的重要因素。
蕁麻疹是由各種刺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的過敏反應,化學或物理刺激肥大細胞等炎癥細胞,釋放出組胺、5-羥色胺、細胞因子、前列腺素、白三烯等物質,引起血管擴張、增加血管通透性、刺激平滑肌收縮、增加腺體分泌。
蕁麻疹的處理?
首先在詢問病史和查體等診察明確后,我們要祛除可能的致病因素。清淡飲食,消除感染,避免接觸過敏性物質較多的環(huán)境,減少冷熱刺激等。
其次,抗組胺治療:首選H1受體拮抗劑,可根據病情,酌情選用2種或3種藥物聯合使用,也可一種藥物加大劑量。同時可以佐以維C、鈣劑,降低血管通透性。
再者,局部可選用爐甘石等止癢藥物外用。
對于出現腹瀉腹痛,或喉頭水腫的急性蕁麻疹,在上述治療的同時,還要及時處理其胃腸道和呼吸道癥狀,必要時做好搶救準備。出現休克,予腎上腺素或糖皮質激素(地塞米松)肌注;呼吸困難者,氨茶堿靜脈注射;喉頭水腫嚴重者,可行氣管切開。
蕁麻疹患者的中醫(yī)治療
中醫(yī)稱蕁麻疹為“癮疹”,認為其病機為“邪氣客于皮膚,復逢風寒相折,則起風瘙癮疹”。以患者的整體狀況分為風寒束表、風熱犯表、腸胃濕熱、血虛風燥四種證型。
風寒束表型,多用麻桂各半湯散寒,此外常佐以黃芪、白術、防風固表;
風熱證型,多選用消風散,對于有口渴者表現的患者,應酌加玄參、天花粉;
腸胃濕熱型,選防風通圣散加減,伴惡心嘔吐者,加半夏、竹茹、茯苓,對有腸道寄生蟲的患者,加烏梅、使君子、檳榔;
血虛風燥型,選當歸飲子,心煩失眠者,酌加炒棗仁、夜交藤。
除口服中藥治療外,也可配合其他中醫(yī)理療手段,治療蕁麻疹。實熱癥狀明顯者,可選用刺絡拔罐的方法;虛癥明顯的患者,可選用臍罐的方法,扶正助陽。由于社會因素的影響,現在患病的人群波及各個年齡,中醫(yī)藥綜合調理,改善居住生活環(huán)境,調節(jié)作息都成為治療蕁麻疹的重要手段。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187次瀏覽 2025-07-15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92次瀏覽 2025-07-15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0次瀏覽 2025-07-29
4565次瀏覽
4445次瀏覽
4359次瀏覽
4271次瀏覽
4362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