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耳道異物可通過沖洗法、吸引法、鉤取法、手術(shù)取出法、藥物溶解法等方式處理。外耳道異物通常由昆蟲進入、誤塞小物件、耵聹栓塞、外傷殘留、植物種子嵌入等原因引起。
適用于無耳部感染且異物可溶于水的患者。使用接近體溫的生理鹽水沿外耳道后壁緩慢沖洗,水流壓力不宜過大。操作前需確認(rèn)鼓膜完整性,避免沖洗導(dǎo)致異物推向深處或損傷中耳結(jié)構(gòu)。沖洗后需用棉簽吸干外耳道,觀察有無殘留異物。
適用于質(zhì)地松軟的異物如紙團、棉絮等。采用耳科專用吸引器在直視下操作,調(diào)整負(fù)壓強度避免損傷耳道皮膚。操作時固定患者頭部防止突然移動,若異物貼附緊密可先用礦物油潤滑。吸引失敗需改用其他方法,反復(fù)嘗試可能引起耳道水腫。
適用于球形光滑異物如珠子、豆類等。使用耵聹鉤或耳科異物鉤沿異物邊緣滑入,旋轉(zhuǎn)器械使其卡住異物后緩慢拖出。禁止用鑷子直接夾取球形異物,可能導(dǎo)致異物滑入更深部位。操作需在額鏡照明或耳內(nèi)鏡下進行,避免盲探造成耳道皮膚撕裂。
適用于嵌頓性異物或合并外耳道炎性腫脹的情況。需在局麻或全麻下切開外耳道部分皮膚,用顯微器械分離異物與周圍組織。術(shù)后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預(yù)防感染,定期換藥至創(chuàng)面愈合。兒童不配合者可能需全身麻醉下操作。
針對耵聹栓塞可使用碳酸氫鈉滴耳液軟化,每日3次連續(xù)3天后沖洗?;铙w昆蟲需先用利多卡因滴耳液使其停止活動再取出。植物性異物禁用油劑溶解,可能造成異物膨脹加重嵌頓。藥物溶解后仍無法取出者需結(jié)合器械取出。
發(fā)生外耳道異物后應(yīng)避免自行掏挖,尖銳工具可能將異物推入更深部位或損傷鼓膜。取出異物后保持耳道干燥1周,洗頭時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口。定期檢查兒童玩具零件是否完整,戶外活動時可為幼兒佩戴防蟲耳罩。若出現(xiàn)耳痛、流膿或聽力下降等表現(xiàn),提示可能并發(fā)感染需及時復(fù)診。日常注意避免在耳道使用棉簽等清潔工具,正常耳道具有自潔功能。
618次瀏覽 2025-10-22
553次瀏覽 2025-10-22
703次瀏覽 2025-10-22
109次瀏覽 2025-10-22
136次瀏覽 2025-10-22
0次瀏覽 2025-10-22
107次瀏覽 2025-10-22
99次瀏覽 2025-10-22
961次瀏覽 2025-10-22
388次瀏覽 2025-10-22
121次瀏覽 2025-10-22
322次瀏覽 2025-10-22
88次瀏覽 2025-10-22
99次瀏覽 2025-10-22
59次瀏覽 2025-07-15
848次瀏覽 2025-10-22
261次瀏覽 2025-10-22
0次瀏覽 2025-10-22
140次瀏覽 2025-10-22
706次瀏覽 2025-10-22
151次瀏覽 2025-10-22
676次瀏覽 2024-01-05
257次瀏覽
335次瀏覽
728次瀏覽
807次瀏覽
565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