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腹瀉患者是否需要做腸鏡需結合具體病情判斷。若存在便血、體重下降、貧血等報警癥狀,或年齡超過50歲、有腸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,通常建議進行腸鏡檢查。若無上述情況,可先完善糞便常規(guī)、血生化等基礎檢查。
腸鏡能直觀觀察結直腸黏膜病變,對炎癥性腸病、腸息肉、腫瘤等器質性疾病有確診價值。慢性腹瀉伴隨持續(xù)腹痛、排便習慣改變、黏液膿血便時,腸鏡可鑒別潰瘍性結腸炎、克羅恩病等。對于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免疫抑制劑者,腸鏡還能評估藥物相關性腸黏膜損傷。部分患者需結合活檢明確顯微鏡下結腸炎等特殊類型。
非器質性腹瀉如腸易激綜合征、功能性腹瀉通常無須腸鏡檢查。甲狀腺功能亢進、乳糖不耐受等全身性疾病引發(fā)的腹瀉,應優(yōu)先排查原發(fā)病。青少年慢性腹瀉若無報警癥狀,多考慮感染后腸功能紊亂,可先嘗試飲食調整與益生菌治療。部分患者對腸鏡存在恐懼心理,可選擇糞便鈣衛(wèi)蛋白、腹部CT等無創(chuàng)檢查初步篩查。
建議慢性腹瀉患者記錄排便頻率、性狀變化及伴隨癥狀,避免高脂、辛辣食物刺激腸道。檢查前3天需低渣飲食,腸鏡當日禁食并按要求服用清腸劑。術后出現(xiàn)劇烈腹痛或便血需及時就醫(yī)。確診器質性疾病者應定期隨訪,功能性腹瀉可通過胃腸動力調節(jié)劑聯(lián)合心理干預改善癥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