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里長疙瘩伴觸痛可能由外耳道癤腫、皮脂腺囊腫感染、外耳道炎等原因引起,可通過局部消毒、抗生素治療、手術引流等方式干預。該癥狀多與細菌感染、毛囊堵塞、外傷刺激等因素相關。
1、外耳道癤腫
外耳道皮膚毛囊或皮脂腺急性化膿性感染時,會形成紅色疼痛性結節(jié)。初期表現(xiàn)為局部紅腫熱痛,觸碰時疼痛加劇,可能伴隨低熱。需避免擠壓癤腫,可用碘伏消毒后外敷魚石脂軟膏,嚴重時需口服頭孢克洛分散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抗感染。若癤腫成熟變軟,需由醫(yī)生切開排膿。
2、皮脂腺囊腫感染
外耳道皮脂腺導管阻塞形成囊腫,繼發(fā)感染時會出現(xiàn)質硬腫塊伴壓痛。囊腫表面可能見黑色開口,感染后體積增大并分泌膿性物質。未感染時可觀察,感染期需口服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,配合莫匹羅星軟膏外涂。反復發(fā)作的囊腫建議在炎癥控制后行手術完整切除。
3、外耳道炎
挖耳或進水導致外耳道皮膚破損后,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侵入引發(fā)炎癥。表現(xiàn)為耳道彌漫性紅腫、表皮糜爛,觸碰耳廓即誘發(fā)疼痛。需用硼酸冰片滴耳液清潔耳道,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。疼痛劇烈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,同時保持耳道干燥。
4、耳廓假性囊腫
耳廓軟骨間無菌性積液形成的囊性腫物,受外力碰撞后可能出現(xiàn)繼發(fā)感染。表現(xiàn)為耳廓局部半球形隆起,觸之有波動感伴壓痛。小囊腫可通過穿刺抽液后加壓包扎,較大囊腫需行囊腫開窗術,術后預防性使用阿奇霉素片防止感染。
5、外耳道異物肉芽腫
耳道內殘留棉簽纖維或耵聹等異物長期刺激,導致局部組織增生形成肉芽腫。觸碰時疼痛明顯,可能伴少量出血。需由耳鼻喉科醫(yī)生在耳鏡下取出異物,肉芽腫可局部涂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,較大者需手術切除。
日常需避免用尖銳物品掏耳,洗浴時可用防水耳塞防止進水。出現(xiàn)耳道流膿、聽力下降或發(fā)熱時須及時就醫(yī)。飲食宜清淡,限制辛辣刺激食物,適當補充維生素C片增強免疫力。耳部疙瘩未明確性質前,切忌自行挑破或擠壓,防止感染擴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