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因母乳喂養(yǎng)導致的暫時性黃疸,主要與母乳中β-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、膽紅素代謝延遲有關。遺傳因素、喂養(yǎng)方式、新生兒腸道菌群未建立完善是常見誘因。
1. 遺傳因素
部分新生兒因遺傳性膽紅素代謝酶缺陷(如UGT1A1基因突變),對母乳中成分更敏感。這類嬰兒黃疸持續(xù)時間可能延長至8-12周,需監(jiān)測血清膽紅素值,必要時采用藍光照射治療。
2. 母乳成分影響
母乳中的β-葡萄糖醛酸苷酶會分解膽紅素,使其在腸道重吸收。初乳中該酶活性較高,建議增加喂養(yǎng)頻率至每天10-12次,促進膽紅素排泄??蓵簳r改用配方奶喂養(yǎng)48小時觀察黃疸消退情況。
3. 腸道菌群未建立
新生兒腸道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,導致腸肝循環(huán)增加。補充益生菌(如雙歧桿菌、乳酸桿菌)有助于改善菌群平衡,同時進行日光?。ū荛_10:00-14:00強光時段),每次不超過15分鐘。
4. 喂養(yǎng)不足
攝入不足會導致排便減少,膽紅素滯留。確保每次哺乳時長15-20分鐘,觀察嬰兒每天有6-8次小便。體重增長緩慢時需咨詢醫(yī)生,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病理因素。
5. 母嬰血型不合
當母親為O型血、嬰兒為A/B型時,可能因抗體殘留加重黃疸。這種情況需檢測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,嚴重時需進行換血療法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。
持續(xù)黃疸超過3周或膽紅素值>15mg/dl時需就醫(yī)排查膽道閉鎖、遺傳代謝病等。多數母乳性黃疸在4-6周自行消退,暫停母乳3天后黃疸減輕50%即可確診,恢復母乳后黃疸可能反復但不影響健康發(fā)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