佝僂病通過規(guī)范治療可以治愈,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和持續(xù)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(zhì)。治療方法包括藥物補充、陽光照射和飲食調(diào)整。
1. 佝僂病主要由維生素D缺乏引起,影響骨骼鈣化。遺傳因素如低磷血癥罕見,環(huán)境因素包括日照不足或飲食缺乏維生素D。嬰幼兒生長速度快,對維生素D需求高,母乳中含量不足時易發(fā)病。慢性腹瀉、肝膽疾病也會影響吸收。嚴重病例可能出現(xiàn)骨骼畸形或肌肉無力。
2. 藥物治療需在醫(yī)生指導下進行。維生素D3制劑如膽維丁乳、維生素AD滴劑需按體重計算劑量,通常每日400-800IU。碳酸鈣、乳酸鈣等鈣劑建議分次服用,避免一次超過500mg。嚴重骨骼畸形需骨科干預,如支具矯正、截骨手術或生長板調(diào)控。
3. 每日10-15點間暴露四肢曬太陽15-30分鐘,紫外線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。陰天或冬季需延長至30-60分鐘,玻璃會阻擋紫外線。戶外活動同時進行跳躍、跑步等負重運動,刺激骨骼強化。
4. 飲食應包含三文魚、蛋黃、強化奶粉等富含維生素D食物。牛奶、豆腐、芝麻醬提供鈣質(zhì),避免與菠菜、粗糧同食影響吸收。早產(chǎn)兒、雙胞胎需從出生2周開始預防性補充。
佝僂病治愈后仍需維持維生素D水平,每3-6個月監(jiān)測血鈣和堿性磷酸酶。2歲前治療的患兒骨骼畸形多可自行改善,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X型腿或雞胸。定期兒科隨訪可評估生長發(fā)育曲線,及時調(diào)整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