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齦萎縮牙根暴露需及時干預,主要與牙周疾病、錯誤刷牙方式及遺傳因素有關,可通過專業(yè)治療和日常護理改善。
1. 牙周疾病是牙齦萎縮最常見原因。牙菌斑長期堆積引發(fā)牙齦炎,未及時處理會發(fā)展為牙周炎,導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齦退縮。需進行牙周基礎治療:超聲波潔治清除牙結石,齦下刮治去除感染組織,必要時配合抗生素凝膠控制炎癥。
2. 機械刺激加速牙齦退縮。橫向用力刷牙、使用硬毛牙刷會磨損牙齦,牙齒矯正不當也可能造成壓迫性萎縮。改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45度傾斜輕刷),選擇軟毛牙刷,正畸患者需定期調整托槽力度。
3. 遺傳性牙齦薄弱者更易出現萎縮。這類人群需提前預防,使用含亞錫氟化物的抗敏感牙膏,每半年接受一次牙周檢查。吸煙、糖尿病等全身因素也會加重病情,需控制基礎疾病。
日常護理可輔助修復:
- 飲食補充維生素C(獼猴桃、西蘭花)促進膠原蛋白合成
- 使用沖牙器清潔牙縫減少菌斑刺激
- 夜間佩戴咬合墊緩解磨牙對牙齦的摩擦
牙齦萎縮不可逆,但規(guī)范治療能阻止惡化。若暴露牙根出現冷熱敏感,可進行脫敏治療或樹脂覆蓋修復。定期口腔檢查比癥狀出現后再處理更重要,早期干預能保留更多健康牙齦組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