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月經期陰道出血可能由排卵期出血、激素紊亂或婦科疾病引起,需結合出血時間、癥狀及檢查綜合判斷。常見原因包括生理性排卵期出血、子宮內膜息肉、宮頸病變或內分泌失調,少量出血可觀察,反復出現需就醫(yī)排查。
1. 排卵期出血
月經后10-14天出現的點滴出血,持續(xù)2-3天,與排卵期雌激素波動有關。出血量少且無不適屬正?,F象,可暫時觀察。建議記錄出血時間,若連續(xù)3個月周期出現需查性激素六項。
2. 內分泌失調
多囊卵巢綜合征、甲狀腺功能異?;螯S體功能不足會導致激素紊亂。表現為不規(guī)則出血,可能伴隨痤瘡、脫發(fā)或體重變化。需抽血查FSH、LH、孕酮等指標,藥物調理常用短效避孕藥、黃體酮膠囊或中藥辨證治療。
3. 器質性疾病
子宮內膜息肉出血多發(fā)生在月經干凈后1周,超聲可見宮腔內高回聲團;宮頸糜爛接觸性出血呈鮮紅色,TCT和HPV篩查可鑒別;子宮肌瘤導致經期延長,黏膜下肌瘤尤其明顯。宮腔鏡切除息肉、激光治療宮頸病變或肌瘤剔除術是常見處理方式。
4. 其他因素
緊急避孕藥后撤退性出血通常發(fā)生在服藥后3-7天;宮內節(jié)育器刺激可能引起點滴出血;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需排查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時間。近期有宮腔操作史者要排除妊娠組織殘留。
非經期出血超過3天或出血量達到月經量1/3時,應及時婦科檢查?;A評估包括陰道超聲、激素檢測和宮頸癌篩查,40歲以上女性建議加做子宮內膜活檢。保持規(guī)律作息、避免過度節(jié)食,經期后兩周內減少劇烈運動有助于預防異常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