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律失常介入治療效果顯著,主要包括導管消融術、心臟起搏器植入術、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、左心耳封堵術、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等方式。
1、導管消融術:
導管消融術通過高頻電流或冷凍能量破壞異常電信號傳導路徑,適用于陣發(fā)性室上性心動過速、心房顫動等快速性心律失常。該技術創(chuàng)傷小,成功率達70%-90%,術后多數患者可減少或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。術后需定期復查心電圖,監(jiān)測有無復發(fā)。
2、心臟起搏器:
心臟起搏器植入可治療竇房結功能不全、房室傳導阻滯等緩慢性心律失?!,F代起搏器具有頻率應答功能,能根據患者活動量自動調節(jié)心率。植入后需避免強磁場環(huán)境,定期檢查電池電量,平均使用壽命8-12年。
3、心律轉復除顫器:
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能自動識別并終止室速、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,降低心源性猝死風險。適用于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,如擴張型心肌病、長QT綜合征等。設備會記錄每次心律失常事件,便于醫(yī)生調整治療方案。
4、左心耳封堵術:
左心耳封堵術通過封堵房顫患者血栓好發(fā)部位,減少卒中風險且無需長期抗凝。適用于有抗凝禁忌或出血高風險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。術后需短期聯合抗血小板治療,經食道超聲確認封堵器位置穩(wěn)定。
5、冠狀動脈介入:
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改善心肌缺血相關的心律失常。通過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恢復冠狀動脈血流,緩解心肌缺氧導致的室性早搏、室速等。術后需規(guī)范服用抗血小板藥物,控制冠心病危險因素。
心律失常介入治療后應保持低鹽低脂飲食,適量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、游泳,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。戒煙限酒,控制血壓血糖在正常范圍。術后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或過度伸展術側上肢,定期隨訪復查動態(tài)心電圖、心臟超聲等檢查。出現心悸、暈厥等癥狀需及時就診,隨身攜帶醫(yī)療警示卡注明植入設備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