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產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流產、手術流產、負壓吸引術、鉗刮術、引產術,其中藥物流產對女性身體傷害相對較小。流產方式的選擇需根據(jù)妊娠周期、孕婦健康狀況及醫(yī)生評估綜合決定。
1、藥物流產:
適用于妊娠49天內的早期妊娠,通過服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妊娠。藥物流產無需宮腔操作,減少子宮穿孔等機械性損傷風險,但可能存在流產不全需二次清宮的情況。用藥后需嚴格隨訪確認妊娠組織完全排出。
2、手術流產:
即人工流產負壓吸引術,適用于妊娠10周內。通過負壓裝置清除宮腔內容物,操作時間短但需擴張宮頸,可能引起子宮內膜損傷或宮腔粘連。術后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并監(jiān)測出血情況。
3、負壓吸引術:
妊娠6-10周常用方法,采用軟管負壓吸引減少器械對子宮內膜的摩擦。相比傳統(tǒng)刮宮術能降低子宮基底膜損傷概率,但操作技術要求較高,需由經驗豐富的醫(yī)師執(zhí)行。
4、鉗刮術:
適用于妊娠11-14周,需配合宮頸擴張后鉗取胎盤組織。該方式操作難度大且出血量較多,可能增加宮頸機能不全風險,現(xiàn)已逐漸被藥物引產替代。
5、引產術:
針對妊娠中期(14周后)的終止妊娠方式,通過羊膜腔內注射藥物誘發(fā)宮縮。該過程類似足月分娩,存在產道損傷、大出血等風險,需在具備搶救條件的醫(yī)療機構進行。
流產后建議臥床休息2-3天,1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。飲食需補充優(yōu)質蛋白如魚肉、豆制品促進內膜修復,增加紅棗、豬肝等含鐵食物預防貧血。保持外陰清潔勤換衛(wèi)生巾,2周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。術后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持續(xù)腹痛或出血量超過月經量需立即就醫(yī)。定期復查超聲評估子宮恢復情況,6個月內嚴格避孕以降低重復流產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