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徑0.7厘米的腸息肉屬于中等大小,介于需密切觀察與需手術干預的臨界范圍。腸息肉的危險程度主要與病理類型、生長速度、表面形態(tài)有關,0.7厘米的息肉可能由腺瘤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炎性息肉、錯構瘤性息肉、幼年性息肉等類型引起。
1、腺瘤性息肉:
腺瘤性息肉占腸息肉的70%以上,0.7厘米的腺瘤存在10%-15%的癌變風險。此類息肉多呈分葉狀或絨毛狀生長,內鏡下可見表面血管紊亂。建議通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完整切除,術后需每3年復查腸鏡。
2、增生性息肉:
增生性息肉常見于直腸和乙狀結腸,0.7厘米的增生性息肉癌變率低于1%。息肉表面光滑呈半球形,顏色與周圍黏膜相近。通常選擇內鏡下電凝摘除,術后5年復查即可。
3、炎性息肉:
炎性息肉多繼發(fā)于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,0.7厘米的炎性息肉本身無癌變風險。表現(xiàn)為多發(fā)小息肉聚集形成假息肉病,治療需控制原發(fā)炎癥,必要時行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。
4、錯構瘤性息肉:
錯構瘤性息肉多見于黑斑息肉綜合征,0.7厘米的錯構瘤性息肉癌變風險約3%-5%。息肉質地較硬且基底部寬大,需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完整切除,并篩查消化道其他部位息肉。
5、幼年性息肉:
幼年性息肉好發(fā)于兒童及青少年,0.7厘米的幼年性息肉基本無惡變可能。息肉表面常有潰瘍和出血,帶蒂且易自行脫落。多數(shù)情況下觀察即可,反復出血者可考慮內鏡下套扎治療。
發(fā)現(xiàn)0.7厘米腸息肉后應完善病理檢查明確性質,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至每日30克以上,適量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。避免長期高脂高蛋白飲食,限制紅肉攝入每周不超過500克。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保持BMI在18.5-23.9之間。戒煙限酒,定期監(jiān)測便潛血,伴有家族史者需縮短腸鏡復查間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