貧血并不是身體里的血液量減少,而是指血液中紅細胞或血紅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,導致氧氣運輸能力下降。貧血的原因包括營養(yǎng)不良、慢性疾病、遺傳因素等,治療方法需根據(jù)具體病因進行調(diào)整,如補充鐵劑、維生素B12或調(diào)整飲食結構。
1.營養(yǎng)不良是貧血的常見原因。鐵、維生素B12和葉酸是制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關鍵營養(yǎng)素。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類型,尤其常見于女性、孕婦和兒童。治療缺鐵性貧血通常需要口服鐵劑,如硫酸亞鐵、葡萄糖酸亞鐵或多糖鐵復合物,同時增加富含鐵的食物攝入,如紅肉、動物肝臟、菠菜等。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多見于素食者或消化吸收功能異常的人群,治療可通過注射維生素B12或口服補充劑,同時增加魚類、蛋類和乳制品的攝入。葉酸缺乏性貧血常見于孕婦或長期飲酒者,治療需補充葉酸片,并多食用綠葉蔬菜、豆類和柑橘類水果。
2.慢性疾病也可能導致貧血。慢性腎病、炎癥性腸病、癌癥等疾病會影響紅細胞的生成或壽命。慢性腎病患者的貧血通常與促紅細胞生成素不足有關,治療需注射促紅細胞生成素并補充鐵劑。炎癥性腸病患者因腸道吸收功能受損,常伴有鐵和維生素B12缺乏,治療需針對原發(fā)病進行管理,同時補充相關營養(yǎng)素。癌癥患者因化療或腫瘤本身的影響,可能出現(xiàn)貧血,治療需根據(jù)病情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或輸血。
3.遺傳因素在某些類型的貧血中起重要作用。地中海貧血和鐮狀細胞貧血是常見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。地中海貧血患者因血紅蛋白合成障礙,導致紅細胞壽命縮短,治療需定期輸血或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。鐮狀細胞貧血患者因血紅蛋白結構異常,紅細胞易變形破裂,治療需使用羥基脲減少鐮狀細胞生成,并注意預防感染和疼痛發(fā)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