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食癥主要表現為長期食欲減退、刻意限制進食、體重顯著下降及對肥胖的過度恐懼。該疾病可能由心理因素、社會文化壓力、神經內分泌紊亂或遺傳易感性等原因引起,典型癥狀包括拒絕維持正常體重、體像障礙、月經紊亂、低體溫及強迫性運動行為。
患者主動減少食量或回避高熱量食物,常以各種借口拒絕進食,可能伴隨切割食物、藏匿食物等儀式化行為。部分患者會過度咀嚼后吐掉食物,或大量飲水制造飽腹感。這種行為異常通常與對體重增加的病態(tài)恐懼有關,需通過認知行為治療結合營養(yǎng)干預改善。
即使體重低于正常標準,患者仍堅持認為自己肥胖,這種體像障礙可通過體質量指數評估發(fā)現矛盾。常見表現為頻繁稱重、照鏡子,對特定身體部位過度關注。心理評估顯示這類認知扭曲與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異常相關,需專業(yè)心理醫(yī)生進行矯正治療。
長期營養(yǎng)不良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,出現心率減緩、低血壓、皮膚干燥脫屑等表現。女性患者可能出現閉經,男性則表現為性欲減退。血液檢查常見白細胞減少、電解質失衡,嚴重者可發(fā)生骨質疏松。需使用復合維生素片、葡萄糖酸鈣片等藥物輔助治療。
約60%患者合并抑郁或焦慮癥狀,表現為情緒低落、社交回避或易激惹。部分患者存在完美主義傾向,通過控制進食獲得虛假掌控感。可遵醫(yī)囑使用鹽酸氟西汀膠囊、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等抗抑郁藥物,配合正念訓練緩解癥狀。
為消耗熱量可能過度運動,甚至在深夜或受傷時仍堅持鍛煉。部分患者會自行催吐或濫用瀉藥,導致牙齒腐蝕、食管炎等并發(fā)癥。這類行為需通過住院治療強制干預,必要時使用奧氮平片控制強迫癥狀。
厭食癥患者需在營養(yǎng)師指導下制定漸進式飲食計劃,初期以流質營養(yǎng)劑如全安素為主,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。家屬應避免對體重和外形的評價,創(chuàng)造輕松的就餐環(huán)境。定期監(jiān)測肝腎功能、心電圖等指標,當出現心率低于40次/分或血鉀低于2.5mmol/L時需立即住院治療。康復期可參與團體心理治療,重建健康飲食觀念。
75次瀏覽 2025-10-28
113次瀏覽 2025-10-28
58次瀏覽 2025-10-28
80次瀏覽 2025-10-28
85次瀏覽 2025-10-28
0次瀏覽 2025-10-28
0次瀏覽 2025-10-28
79次瀏覽 2025-10-28
87次瀏覽 2025-10-28
134次瀏覽 2025-10-28
0次瀏覽 2025-10-28
57次瀏覽 2025-10-28
676次瀏覽 2024-01-05
92次瀏覽 2025-10-28
51次瀏覽 2025-10-28
0次瀏覽 2025-10-28
85次瀏覽 2025-10-28
0次瀏覽 2025-10-28
60次瀏覽 2025-10-28
103次瀏覽 2025-10-28
370次瀏覽 2024-09-25
0次瀏覽 2025-10-28
976次瀏覽
246次瀏覽
789次瀏覽
584次瀏覽
763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