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囊炎主要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,易患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者、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、糖尿病患者、皮膚多汗者以及毛發(fā)頻繁受刺激者。毛囊炎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、馬拉色菌感染、皮膚外傷、毛囊堵塞、不良衛(wèi)生習慣等因素有關,通常表現(xiàn)為紅腫丘疹、膿皰、疼痛或瘙癢等癥狀。
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細菌性毛囊炎最常見的病原體,可通過皮膚微小破損侵入毛囊。患者可能出現(xiàn)紅色丘疹或膿皰,伴隨壓痛。治療需遵醫(yī)囑使用莫匹羅星軟膏、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,嚴重時可口服頭孢氨芐膠囊。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有助于預防感染。
馬拉色菌屬于皮膚常駐真菌,在濕熱環(huán)境下過度繁殖可引發(fā)真菌性毛囊炎。好發(fā)于胸背部,表現(xiàn)為瘙癢性紅色丘疹。治療可選用酮康唑洗劑清洗患處,或遵醫(yī)囑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。易出汗者應勤換衣物,避免穿緊身不透氣服裝。
剃須、脫毛等行為可能造成毛囊微小損傷,增加感染風險。表現(xiàn)為單個或多個毛囊周圍紅腫疼痛。建議使用一次性剃須工具,脫毛后涂抹紅霉素軟膏預防感染。反復發(fā)作者可考慮激光脫毛減少毛囊刺激。
油脂分泌旺盛或使用厚重護膚品可能導致毛囊口堵塞,繼發(fā)感染。常見于面部和頭皮,可見帶膿頭的紅色丘疹。治療可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膠,配合水楊酸洗面奶清潔。油性皮膚者應避免使用油性化妝品。
長期不更換床單、共用剃須刀等行為易傳播病原體。表現(xiàn)為散在或群集的毛囊性膿皰。需培養(yǎng)定期消毒生活用品的習慣,游泳池等公共場所應避免直接接觸可能污染的 surfaces。發(fā)作期間可用碘伏消毒液局部消毒。
預防毛囊炎需注意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過度摩擦或刺激毛發(fā)區(qū)域。免疫力低下者可通過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A和鋅,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。出現(xiàn)廣泛或反復發(fā)作的毛囊炎應及時就醫(yī),避免自行擠壓皮損導致感染擴散。日常建議選擇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,運動后及時清潔皮膚,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沐浴產品。
0次瀏覽 2025-10-26
461次瀏覽 2025-10-26
287次瀏覽 2025-10-26
77次瀏覽 2025-10-26
401次瀏覽 2024-09-25
430次瀏覽 2025-10-26
655次瀏覽 2025-10-26
187次瀏覽 2025-10-26
117次瀏覽 2025-10-26
145次瀏覽 2025-10-26
148次瀏覽 2025-10-26
1106次瀏覽 2025-10-26
464次瀏覽 2025-10-26
370次瀏覽 2024-09-25
496次瀏覽 2025-10-26
94次瀏覽 2025-10-26
72次瀏覽 2025-10-26
81次瀏覽 2025-10-26
393次瀏覽 2025-10-26
985次瀏覽 2025-10-26
521次瀏覽 2025-10-26
57次瀏覽 2025-10-26
269次瀏覽
602次瀏覽
679次瀏覽
714次瀏覽
681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