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方法主要有內鏡檢查、幽門螺桿菌檢測、X線鋇餐檢查、實驗室檢查、癥狀評估等。
內鏡檢查是診斷消化性潰瘍的首選方法,可直接觀察潰瘍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態(tài)及周圍黏膜情況。胃鏡檢查可明確潰瘍位于胃部或十二指腸,同時可進行活檢以排除惡性病變。內鏡下潰瘍多呈圓形或橢圓形,邊緣整齊,底部覆蓋白苔。檢查前需禁食,過程中可能引起輕微不適。
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,檢測方法包括尿素呼氣試驗、糞便抗原檢測、血清抗體檢測及快速尿素酶試驗。尿素呼氣試驗無創(chuàng)且準確性高,患者需服用含碳13或碳14的尿素試劑后檢測呼出氣體。胃鏡檢查時可取黏膜組織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或病理染色,陽性結果需結合臨床癥狀判斷。
X線鋇餐檢查適用于無法耐受內鏡的患者,通過口服鋇劑后拍攝X線片觀察消化道輪廓。潰瘍在X線下表現(xiàn)為壁龕影或黏膜皺襞集中征,可間接反映潰瘍位置與深度。該方法對淺表潰瘍敏感性較低,且無法進行活檢,目前已逐漸被內鏡取代。
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(guī)、糞便潛血試驗等輔助手段。長期潰瘍出血可能導致貧血,血常規(guī)可顯示血紅蛋白降低。糞便潛血試驗可檢測隱性出血,但需排除其他消化道出血性疾病。胃酸分泌試驗現(xiàn)已少用,僅在懷疑胃泌素瘤時需測定基礎胃酸排泌量。
典型癥狀如周期性上腹痛、反酸、噯氣等可提示潰瘍可能,但需與其他胃腸疾病鑒別。胃潰瘍疼痛多發(fā)生于餐后,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則多見于空腹狀態(tài)。癥狀評估需結合危險因素如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、吸煙史等,最終仍需客觀檢查確診。
確診消化性潰瘍后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,戒煙限酒,規(guī)律進食。治療期間需遵醫(yī)囑用藥并定期復查,觀察潰瘍愈合情況。若出現(xiàn)嘔血、黑便等出血癥狀或持續(xù)性疼痛加重,須立即就醫(yī)。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需完成規(guī)范根除治療,降低復發(fā)概率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8次瀏覽 2025-11-03
255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次瀏覽 2025-07-1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1次瀏覽 2025-11-03
697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2次瀏覽 2023-09-0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9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3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6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9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2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次瀏覽 2025-11-03
163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2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9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次瀏覽 2025-11-03
284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4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8次瀏覽 2025-11-03
5906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759次瀏覽
            570次瀏覽
            687次瀏覽
            471次瀏覽
            550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