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秘患者通常需要完成胃腸動力檢查、影像學檢查、實驗室檢查、肛門直腸功能評估和結腸鏡檢查等。便秘可能由飲食結構不合理、腸道功能紊亂、器質性疾病等因素引起,建議根據(jù)醫(yī)生指導選擇針對性檢查。
通過結腸傳輸試驗評估腸道蠕動功能,常用放射性標記物或無線運動膠囊監(jiān)測。若標記物72小時后殘留超過20%,提示慢傳輸型便秘。該檢查可區(qū)分功能性便秘與腸梗阻,檢查前需停用瀉藥3天。
腹部X線能發(fā)現(xiàn)糞塊嵌塞或腸管擴張,CT或MRI可診斷腫瘤、疝氣等器質性病變。其中CT結腸成像能清晰顯示腸壁增厚和占位性病變,檢查前需清潔腸道并注射對比劑。
血常規(guī)可發(fā)現(xiàn)貧血或感染,甲狀腺功能五項排查甲減,電解質檢測識別低鉀血癥。血糖檢測有助于糖尿病性便秘診斷,必要時需加做腫瘤標志物篩查。
肛門直腸測壓檢測括約肌協(xié)調性,球囊逼出試驗判斷排便動力。盆底肌電圖可診斷恥骨直腸肌矛盾收縮,直腸感覺閾值測定評估神經(jīng)敏感性。這些檢查對出口梗阻型便秘診斷價值較高。
直觀觀察結腸黏膜狀態(tài),可發(fā)現(xiàn)息肉、腫瘤、炎癥性腸病等病變。檢查中能同時進行活檢或治療,但需提前3天低渣飲食并服用腸道清潔劑。嚴重心肺疾病患者慎選該檢查。
便秘患者日常應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至每日25克以上,推薦食用西梅、火龍果等高纖維水果。每日飲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,養(yǎng)成定時排便習慣。適度進行快走、瑜伽等運動促進腸蠕動,避免長期依賴刺激性瀉藥。若調整生活方式后癥狀未改善,或伴隨體重下降、便血等警報癥狀,需及時復查腸鏡排除惡性病變。
57792次瀏覽
82024次播放 2024-06-21
62259次播放 2021-06-10
25257次瀏覽
61410次瀏覽
63260次瀏覽
60237次瀏覽
53045次播放 2019-12-24
52062次播放 2019-08-30
62760次播放 2018-05-31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676次瀏覽 2024-01-05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0次瀏覽 2025-10-29
263次瀏覽 2025-03-21
471次瀏覽
683次瀏覽
471次瀏覽
769次瀏覽
774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