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脈粥樣硬化可通過血液檢查、影像學檢查、血管功能檢測、心電圖檢查、冠狀動脈造影等方式診斷。動脈粥樣硬化可能與血脂異常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吸煙、遺傳等因素有關,通常表現(xiàn)為胸悶、胸痛、頭暈、肢體麻木等癥狀。
血液檢查是診斷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手段,通過檢測血脂、血糖、C反應蛋白等指標評估風險??偰懝檀汲^5.2毫摩爾每升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過3.4毫摩爾每升提示血脂異常。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與血管內(nèi)皮損傷相關。血液檢查前需空腹8-12小時,避免劇烈運動影響結(jié)果準確性。
頸動脈超聲可檢測血管內(nèi)中膜厚度,超過0.9毫米提示動脈硬化。CT血管成像能清晰顯示冠狀動脈鈣化積分,鈣化面積越大風險越高。磁共振血管成像對斑塊成分分析具有優(yōu)勢,可區(qū)分穩(wěn)定斑塊與易損斑塊。影像學檢查無創(chuàng)且分辨率高,但孕婦禁用含造影劑的檢查。
踝臂指數(shù)測量下肢動脈壓力比值,低于0.9提示外周動脈狹窄。脈搏波傳導速度反映血管彈性,超過10米每秒說明動脈僵硬度增加。內(nèi)皮功能檢測通過血流介導的血管擴張評估,擴張率低于10%提示功能障礙。這些檢查需在恒溫環(huán)境下進行,避免寒冷刺激導致血管收縮。
靜息心電圖可發(fā)現(xiàn)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壓低或T波倒置。運動負荷試驗誘發(fā)心肌耗氧增加,出現(xiàn)典型心絞痛癥狀或ST段動態(tài)改變時有診斷價值。動態(tài)心電圖能捕捉陣發(fā)性心律失常,與動脈狹窄導致的心肌灌注不足相關。檢查前24小時需停用β受體阻滯劑等影響心率的藥物。
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,可直接顯示血管狹窄程度。直徑狹窄超過50%具有臨床意義,需考慮支架植入治療。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能識別薄纖維帽斑塊,血管內(nèi)超聲可精確測量斑塊負荷。該檢查屬于有創(chuàng)操作,術后需壓迫穿刺點防止血腫形成。
確診動脈粥樣硬化后應控制每日鹽攝入量低于5克,減少動物內(nèi)臟等高膽固醇食物。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等。嚴格遵醫(yī)囑服用阿托伐他汀鈣片、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藥物,定期復查血脂、肝腎功能。出現(xiàn)持續(xù)性胸痛或肢體無力時需立即就醫(yī),警惕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(fā)生。
940次瀏覽 2025-10-21
395次瀏覽 2025-10-21
753次瀏覽 2025-10-21
160次瀏覽 2025-10-21
595次瀏覽 2025-10-21
101次瀏覽 2025-10-21
310次瀏覽 2025-10-21
92次瀏覽 2025-07-15
448次瀏覽 2025-10-21
385次瀏覽 2025-10-21
287次瀏覽 2025-10-21
385次瀏覽 2025-10-21
718次瀏覽 2025-10-21
2225次瀏覽 2025-10-21
334次瀏覽 2025-10-21
194次瀏覽 2025-10-21
370次瀏覽 2024-09-25
376次瀏覽 2025-10-21
219次瀏覽 2025-10-21
446次瀏覽 2025-10-21
265次瀏覽 2025-10-21
294次瀏覽 2025-10-21
579次瀏覽
597次瀏覽
506次瀏覽
686次瀏覽
710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