頸椎病可通過體格檢查、影像學檢查、神經(jīng)電生理檢查、實驗室檢查、特殊檢查等方式診斷。頸椎病可能與長期姿勢不良、椎間盤退變、頸椎外傷等因素有關,通常表現(xiàn)為頸部疼痛、上肢麻木、頭暈等癥狀。
醫(yī)生會通過觸診判斷頸椎活動度、壓痛點及肌肉緊張度,常用檢查包括頸椎前屈后伸測試、椎間孔擠壓試驗等。若出現(xiàn)頸部活動受限伴上肢放射痛,可能提示神經(jīng)根受壓。體格檢查無須特殊設備,是初步篩查的重要手段。
X線可觀察骨質(zhì)增生、椎間隙狹窄等結構變化;CT能清晰顯示骨性椎管狹窄程度;MRI對軟組織分辨率高,可評估椎間盤突出、脊髓受壓情況。影像學檢查能直觀顯示頸椎病變位置和嚴重程度,為分型治療提供依據(jù)。
肌電圖和神經(jīng)傳導速度檢測能評估神經(jīng)根或周圍神經(jīng)損傷,幫助鑒別神經(jīng)源性病變。若出現(xiàn)運動單位電位異?;騻鲗а舆t,可能提示神經(jīng)根型頸椎病。該檢查對判斷神經(jīng)功能損傷具有特異性。
血常規(guī)、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可排除感染性或風濕性疾?。荒蛩釞z測有助于鑒別痛風性關節(jié)炎。實驗室檢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頸部癥狀的全身性疾病,通常不作為頸椎病確診依據(jù)。
椎動脈超聲可評估椎基底動脈供血情況,適用于眩暈癥狀患者;脊髓造影能動態(tài)觀察腦脊液流動狀態(tài),但屬于有創(chuàng)檢查。特殊檢查針對特定癥狀或復雜病例,需嚴格掌握適應癥。
確診頸椎病后應避免長時間低頭,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,定期進行頸椎操鍛煉。急性期可局部熱敷緩解肌肉痙攣,但出現(xiàn)上肢無力或行走不穩(wěn)時需立即就醫(yī)。日常注意頸部保暖,游泳和放風箏等運動有助于增強頸背肌群力量,延緩病情進展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次瀏覽 2025-10-30
195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8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3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次瀏覽 2025-07-15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3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6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9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次瀏覽 2025-07-15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9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859次瀏覽
 
            665次瀏覽
 
            587次瀏覽
 
            765次瀏覽
 
            694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