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脫垂可通過生活方式調整、盆底肌鍛煉、子宮托放置、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。子宮脫垂通常由妊娠分娩損傷、長期腹壓增高、盆底組織退化、先天發(fā)育異常、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引起。
1、生活方式調整
避免重體力勞動和長期站立,減少增加腹壓的動作如慢性咳嗽或便秘。保持體重在合理范圍,日常可進行提肛運動幫助盆底肌恢復。使用坐便器替代蹲廁,排便時避免過度用力。建議睡眠時抬高臀部,減輕子宮對盆底的壓力。
2、盆底肌鍛煉
凱格爾運動能增強盆底肌肉力量,每日重復收縮肛門和陰道動作。生物反饋治療可輔助定位正確肌群,電刺激能改善神經肌肉功能。堅持鍛煉有助于輕度脫垂回納,產后女性建議盡早開始預防性訓練。
3、子宮托放置
環(huán)形或立方體子宮托可機械支撐脫垂器官,需定期取出清潔。適用于不能耐受手術的老年患者,可能出現陰道黏膜磨損或感染。放置前需評估脫垂程度,配合雌激素軟膏使用能減少并發(fā)癥。
4、藥物治療
結合雌激素的陰道軟膏如雌三醇乳膏可改善局部組織彈性。補中益氣類中成藥如補中益氣丸可能緩解氣虛型脫垂癥狀。使用藥物需排除禁忌證,不能逆轉已發(fā)生的解剖學改變。
5、手術治療
經陰道子宮切除術適用于無生育需求的重度患者,盆底重建術可修復韌帶缺陷。腹腔鏡骶骨固定術能恢復子宮正常位置,年輕患者可考慮曼氏手術保留子宮。術后需預防感染并避免早期負重。
日??啥鄶z入富含優(yōu)質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魚肉、西藍花,促進組織修復。避免搬運超過5公斤的重物,咳嗽時用手按壓會陰部減少沖擊。定期進行盆底功能評估,絕經后女性可在醫(yī)生指導下局部使用雌激素。出現排尿困難或反復感染時應及時復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