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小板計數(shù)343×10?/L屬于輕度偏高,正常范圍為100-300×10?/L,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原因引起。生理性原因包括劇烈運動、高原反應;病理性原因涉及感染、貧血、骨髓增殖性疾病等。
1. 生理性因素
劇烈運動后或處于高原環(huán)境時,人體會出現(xiàn)代償性血小板增多,通常無不適癥狀,1-2周后可自行恢復。妊娠中晚期孕婦也可能出現(xiàn)生理性血小板升高。
2. 感染性疾病
細菌或病毒感染會刺激骨髓造血功能,導致反應性血小板增多。常見于肺炎、尿路感染、結(jié)核等疾病,伴隨發(fā)熱、咳嗽等癥狀。需進行血培養(yǎng)、C反應蛋白檢測明確感染源。
3. 缺鐵性貧血
長期缺鐵會干擾巨核細胞分化,造成血小板生成異常。典型表現(xiàn)為乏力、指甲脆裂,可通過血清鐵蛋白檢測確診。建議增加紅肉、動物肝臟攝入,配合琥珀酸亞鐵片等補鐵藥物。
4. 骨髓增殖性疾病
原發(fā)性血小板增多癥、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血液病會導致血小板持續(xù)增高,可能伴隨頭暈、皮膚瘀斑。需進行JAK2基因檢測和骨髓穿刺鑒別,治療采用羥基脲、干擾素α或阿司匹林抗凝。
5. 腫瘤性疾病
部分肺癌、胃癌患者會出現(xiàn)副腫瘤綜合征,腫瘤細胞分泌血小板生成素類似物。建議完善腫瘤標志物篩查,必要時進行CT等影像學檢查。
發(fā)現(xiàn)血小板輕度升高時,建議1個月后復查血常規(guī)。持續(xù)異常需排查慢性炎癥、自身免疫疾病等潛在病因。日常避免外傷,減少阿司匹林等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使用。若伴隨體重下降、夜間盜汗等癥狀,需及時血液科就診排除惡性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