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具有溫經(jīng)散寒、行氣活血、扶陽固脫等作用,但存在皮膚損傷、陰虛火旺、孕婦腹部等禁忌。艾灸是中醫(yī)傳統(tǒng)外治法之一,通過燃燒艾條產(chǎn)生的熱力刺激穴位或特定部位,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艾灸對寒濕凝滯引起的關節(jié)疼痛、痛經(jīng)等癥狀有緩解作用。艾葉性溫,燃燒時產(chǎn)生的紅外輻射能滲透皮下組織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改善因受寒導致的肌肉痙攣和血管收縮。適用于風寒濕痹、胃寒腹痛等癥,常選用足三里、關元等穴位。
艾灸可通過熱刺激擴張毛細血管,加速新陳代謝,對氣滯血瘀型疾病如肩周炎、腰肌勞損等有效。臨床常用隔姜灸法增強活血效果,配合肝俞、腎俞等穴位能緩解慢性軟組織損傷。但凝血功能障礙者需謹慎使用。
針對中氣下陷引起的臟器下垂、久瀉脫肛等癥狀,艾灸百會、神闕等穴位可升提陽氣。艾絨燃燒產(chǎn)生的藥性成分能興奮交感神經(jīng),增強平滑肌張力,對功能性子宮出血、壓力性尿失禁有輔助療效。
糖尿病患者、皮膚感覺障礙者禁用艾灸,因可能造成無痛性灼傷。陰虛體質者施灸易出現(xiàn)口干咽痛等上火癥狀。妊娠期婦女腰骶部施灸可能刺激子宮收縮,高血壓患者頭面部穴位施灸可能誘發(fā)血壓波動。
顏面五官、大血管處、黏膜部位禁止直接灸,避免瘢痕形成。施灸時須保持通風,防止一氧化碳中毒。艾灸后兩小時內忌冷水浴,防止寒氣入侵。施灸部位出現(xiàn)水皰需及時消毒處理,避免繼發(fā)感染。
進行艾灸前應咨詢中醫(yī)師辨證選穴,體質偏熱者建議采用雀啄灸等溫和手法。施灸后注意保暖,適量飲用溫開水促進代謝。艾灸期間保持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燥熱食物。若出現(xiàn)心慌、頭暈等不適需立即停止,嚴重過敏反應應及時就醫(yī)。定期艾灸者需觀察皮膚耐受性,同一部位連續(xù)施灸不宜超過7次。
220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1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2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6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4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8次瀏覽 2025-11-03
333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次瀏覽 2025-11-03
1341次瀏覽 2025-11-03
159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9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3次瀏覽 2025-03-2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1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7次瀏覽 2025-07-1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1-03
458次瀏覽 2025-11-03
110次瀏覽 2025-11-03
            570次瀏覽
            849次瀏覽
            628次瀏覽
            775次瀏覽
            765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