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一直低燒不退可通過物理降溫、調(diào)整飲食、補充水分、觀察癥狀、就醫(yī)檢查等方式處理。低燒不退可能與感染、免疫反應(yīng)、環(huán)境因素、藥物反應(yīng)、慢性疾病等原因有關(guān)。
使用溫水擦拭寶寶額頭、腋下、腹股溝等部位,或貼退熱貼輔助散熱。避免用酒精或冰水刺激皮膚,室溫保持在24-26攝氏度,減少衣物包裹。若體溫超過38.5攝氏度或持續(xù)24小時以上,需結(jié)合其他措施。
提供易消化的流質(zhì)或半流質(zhì)食物,如米粥、蔬菜泥、蘋果泥,避免高糖高脂食物。母乳喂養(yǎng)的嬰兒可增加哺乳頻率,補充乳鐵蛋白等營養(yǎng)素。若伴隨腹瀉或嘔吐,需暫時禁食并遵醫(yī)囑補液。
少量多次喂溫水、口服補液鹽或稀釋的果汁,防止脫水。觀察排尿頻率和尿液顏色,若4-6小時無排尿或尿液深黃,提示需加強補液。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導(dǎo)致胃腸負擔(dān)。
記錄發(fā)熱時間、體溫波動及伴隨癥狀,如咳嗽、皮疹、精神萎靡等。注意有無驚厥先兆(手腳發(fā)涼、眼神呆滯)。若發(fā)熱超過3天或體溫驟升驟降,需警惕川崎病等特殊感染。
血常規(guī)、C反應(yīng)蛋白等檢測可明確細菌或病毒感染,必要時需進行尿培養(yǎng)、胸片等檢查。細菌感染可遵醫(yī)囑使用頭孢克洛干混懸劑、阿莫西林顆粒等,病毒感染則需對癥治療。慢性低熱需排查結(jié)核、風(fēng)濕免疫性疾病。
保持居室通風(fēng),每日測量體溫3-4次,避免過度使用退熱藥掩蓋病情。發(fā)熱期間暫停疫苗接種,恢復(fù)后1-2周再補種。密切監(jiān)測寶寶精神狀態(tài),若出現(xiàn)嗜睡、拒食、呼吸急促等危險信號須立即急診。
263次瀏覽 2025-03-21
571次瀏覽 2025-10-24
105次瀏覽 2025-10-24
87次瀏覽 2025-10-24
425次瀏覽 2025-10-24
412次瀏覽 2025-10-24
149次瀏覽 2025-10-24
96次瀏覽 2025-10-24
84次瀏覽 2025-10-24
57次瀏覽 2025-10-24
469次瀏覽 2025-10-24
163次瀏覽 2025-10-24
174次瀏覽 2025-03-21
153次瀏覽 2025-10-24
50次瀏覽 2025-10-24
95次瀏覽 2025-10-24
97次瀏覽 2025-10-24
125次瀏覽 2025-10-24
122次瀏覽 2025-10-24
77次瀏覽 2025-10-24
150次瀏覽 2025-10-24
125次瀏覽 2025-10-24
663次瀏覽
707次瀏覽
704次瀏覽
562次瀏覽
716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