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起黃疸的原因主要有溶血性黃疸、肝細胞性黃疸、膽汁淤積性黃疸、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以及母乳性黃疸等。
溶血性黃疸可能與紅細胞破壞過多有關,通常表現(xiàn)為皮膚黏膜黃染、尿液顏色加深等癥狀。常見于新生兒溶血病、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等疾病。治療需針對原發(fā)病,如新生兒溶血病可采用藍光照射,嚴重時需換血治療。藥物可選擇茵梔黃顆粒、苯巴比妥片等,但須嚴格遵醫(yī)囑。
肝細胞性黃疸通常由肝炎、肝硬化等導致肝細胞損傷引起,伴隨乏力、食欲減退等癥狀。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治療,如恩替卡韋分散片;酒精性肝病需戒酒并使用復方甘草酸苷片。日常需避免肝毒性藥物,高蛋白飲食有助于肝細胞修復。
膽汁淤積性黃疸可能與膽管結石、腫瘤壓迫膽管有關,表現(xiàn)為皮膚瘙癢、陶土樣便。膽結石患者可使用熊去氧膽酸膠囊促進膽汁排泄,必要時行ERCP取石術。胰腺癌等惡性疾病需手術聯(lián)合放化療,早期診斷至關重要。
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多因遺傳性膽紅素代謝酶缺陷所致,如吉爾伯特綜合征。通常黃疸較輕且呈間歇性,勞累后加重。一般無須特殊治療,急性發(fā)作時可使用苯巴比妥片誘導酶活性,日常需避免饑餓和過度疲勞。
母乳性黃疸多見于母乳喂養(yǎng)的新生兒,可能與母乳中β-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關。通常出生后1周出現(xiàn),停喂母乳2-3天可明顯消退。若膽紅素水平較高,可配合藍光治療,不建議自行使用茵梔黃口服液等藥物。
黃疸患者需定期監(jiān)測膽紅素水平,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肝臟負擔。肝病患者應嚴格戒酒,溶血性疾病患者需預防感染誘發(fā)溶血。新生兒黃疸需加強喂養(yǎng)促進膽紅素排泄,皮膚黃染持續(xù)2周以上或伴有精神萎靡、拒奶時,家長需立即帶孩子就醫(yī)。所有藥物使用均需在醫(yī)生指導下進行,不可自行調整劑量。
89次瀏覽 2025-10-27
310次瀏覽 2025-10-27
63次瀏覽 2025-10-27
187次瀏覽 2025-07-15
86次瀏覽 2025-10-27
88次瀏覽 2025-10-27
80次瀏覽 2025-10-27
55次瀏覽 2025-10-27
112次瀏覽 2025-10-27
79次瀏覽 2025-10-27
78次瀏覽 2025-10-27
65次瀏覽 2025-10-27
107次瀏覽 2025-10-27
71次瀏覽 2025-10-27
170次瀏覽 2025-10-27
68次瀏覽 2025-10-27
44次瀏覽 2025-10-27
45次瀏覽 2025-10-27
83次瀏覽 2025-10-27
101次瀏覽 2025-10-27
78次瀏覽 2025-10-27
401次瀏覽 2024-09-25
363次瀏覽
681次瀏覽
655次瀏覽
618次瀏覽
763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