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道炎可通過婦科檢查、陰道分泌物檢查、pH值測定、胺試驗、細菌培養(yǎng)等方式確診。陰道炎通常由細菌感染、真菌感染、滴蟲感染、激素水平變化、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。
婦科檢查是診斷陰道炎的基礎方法,醫(yī)生通過肉眼觀察外陰及陰道黏膜狀態(tài),判斷是否存在紅腫、充血、潰瘍或異常分泌物。檢查時使用一次性窺陰器擴張陰道,觀察陰道壁及宮頸情況,同時評估分泌物顏色、質(zhì)地及氣味。該檢查無創(chuàng)且快速,但需避開月經(jīng)期,檢查前24小時避免性生活及陰道灌洗。
陰道分泌物檢查包括濕片鏡檢和革蘭染色,可鑒別病原體類型。取陰道后穹窿分泌物置于生理鹽水中,顯微鏡下觀察線索細胞、芽孢、假菌絲判斷細菌性陰道病或念珠菌感染;滴蟲性陰道炎可見活動的滴蟲。該檢查需在取樣后立即送檢,準確性受標本質(zhì)量影響,檢查前48小時應停用陰道藥物。
使用pH試紙檢測陰道分泌物酸堿度,正常陰道pH值為3.8-4.5。細菌性陰道病pH常超過4.5,滴蟲性陰道炎pH多大于5.0,而念珠菌感染pH通常正常。測定時將試紙直接接觸陰道壁分泌物,避免接觸宮頸黏液或經(jīng)血。該方法簡單快捷,但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。
胺試驗用于輔助診斷細菌性陰道病,取分泌物加入10%氫氧化鉀溶液后產(chǎn)生魚腥味為陽性,提示厭氧菌過度繁殖釋放胺類物質(zhì)。該試驗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有限,可能出現(xiàn)假陰性,需與顯微鏡檢查聯(lián)合應用。檢查前應避免使用含碘消毒劑,以免干擾結果。
對反復發(fā)作或治療無效的陰道炎,需進行分泌物細菌培養(yǎng)及藥敏試驗。專用培養(yǎng)基可分離念珠菌、加德納菌等病原體,明確具體菌種及耐藥性。培養(yǎng)周期需3-7天,適用于復雜感染或混合感染病例。取樣時需嚴格無菌操作,避免污染導致假陽性。
日常需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干燥,選擇棉質(zhì)透氣內(nèi)褲并每日更換,避免穿緊身褲。清洗外陰時使用溫水即可,無須頻繁使用洗液。同房前后注意清潔,月經(jīng)期及時更換衛(wèi)生巾。飲食宜清淡,適量補充含乳酸菌的酸奶。若出現(xiàn)分泌物異常、瘙癢或灼痛,建議盡早就診明確病因,避免自行用藥延誤病情。
263次瀏覽 2025-03-21
186次瀏覽 2025-10-23
188次瀏覽 2025-10-23
273次瀏覽 2025-10-23
93次瀏覽 2025-10-23
616次瀏覽 2025-10-23
676次瀏覽 2024-01-05
314次瀏覽 2025-10-23
175次瀏覽 2025-10-23
880次瀏覽 2025-10-23
494次瀏覽 2025-10-23
363次瀏覽 2025-10-23
131次瀏覽 2025-10-23
81次瀏覽 2025-10-23
244次瀏覽 2025-10-23
86次瀏覽 2025-10-23
86次瀏覽 2025-10-23
634次瀏覽 2025-10-23
600次瀏覽 2025-10-23
168次瀏覽 2025-10-23
125次瀏覽 2025-10-23
578次瀏覽 2025-10-23
336次瀏覽
663次瀏覽
704次瀏覽
681次瀏覽
693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