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發(fā)燒39度需及時物理降溫并觀察癥狀,必要時使用退燒藥或就醫(yī)。核心處理包括物理降溫、藥物干預、補充水分及識別危險信號。
1. 物理降溫是首要措施。用溫水(32-34℃)擦拭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部位,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。保持室溫25℃左右,減少衣物包裹。退熱貼可輔助用于額頭,但需每4小時更換。
2. 藥物選擇需謹慎。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3個月以上患兒,每6小時一次,24小時不超過4次。布洛芬適用于6個月以上兒童,間隔6-8小時給藥。阿司匹林禁用于12歲以下兒童。服藥后30分鐘復測體溫,記錄用藥時間。
3. 水分補充不可忽視。每15分鐘喂食5-10毫升口服補液鹽,或給予稀釋蘋果汁、米湯。母乳喂養(yǎng)嬰兒需增加哺乳頻率。觀察尿量,4小時無排尿需警惕脫水。
4. 危險信號識別至關重要。持續(xù)高熱超過72小時、出現抽搐、意識模糊、皮疹或呼吸急促應立即就醫(yī)。3個月以下嬰兒體溫超過38℃需急診處理,可能提示嚴重感染。
兒童免疫系統(tǒng)發(fā)育不完善,發(fā)燒是常見防御反應。處理時需平衡降溫速度與舒適度,避免過度干預。體溫高低并非唯一判斷標準,需綜合觀察精神狀態(tài)、進食情況等整體表現。家庭護理同時做好就醫(yī)準備,醫(yī)療級耳溫槍比額溫槍更準確。退燒過程可能反復,保持耐心持續(xù)監(jiān)測是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