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血管壁內(nèi)脂質(zhì)沉積、炎癥反應和纖維組織增生導致的慢性血管病變,主要表現(xiàn)為動脈內(nèi)膜下形成粥樣斑塊,可能引發(fā)冠心病、腦卒中等嚴重疾病。
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血管內(nèi)皮層下積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始動環(huán)節(jié)。當血液中膽固醇水平過高時,脂質(zhì)顆粒會穿透受損的血管內(nèi)皮,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細胞,逐漸形成脂質(zhì)條紋。這一階段通常無明顯癥狀,但可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測內(nèi)膜增厚情況。
血管內(nèi)皮損傷會觸發(fā)單核細胞浸潤和炎癥因子釋放,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遷移增殖。炎癥反應與氧化應激相互作用,促使斑塊內(nèi)形成壞死核心?;颊呖赡艹霈F(xiàn)間歇性跛行等缺血癥狀,血液檢查可見C反應蛋白升高。
隨著膠原纖維和平滑肌細胞包裹脂質(zhì)核心,形成典型的纖維帽結(jié)構(gòu)。不穩(wěn)定斑塊容易破裂,暴露的脂質(zhì)核心會激活血小板聚集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能表現(xiàn)為穩(wěn)定型心絞痛,需通過冠脈CTA或造影評估狹窄程度。
進展期斑塊會導致血管腔進行性狹窄,當管腔截面積減少超過70%時會出現(xiàn)明顯血流受限。腦血管病變可能引發(fā)短暫性腦缺血發(fā)作,下肢動脈病變可導致靜息痛,此時需要進行血運重建治療。
斑塊破裂誘發(fā)急性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和腦梗死的直接原因。鈣化斑塊可能導致血管壁僵硬,增加主動脈夾層風險。晚期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鈣片、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等藥物進行二級預防。
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需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水平,每日保證30分鐘有氧運動,增加深海魚類和堅果攝入。40歲以上人群應定期檢測頸動脈斑塊,已有血管病變者需嚴格遵醫(yī)囑用藥,避免吸煙飲酒等危險因素。出現(xiàn)胸悶、肢體無力等癥狀時應立即就醫(yī)評估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06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7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6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7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8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1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0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次瀏覽 2025-07-15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6次瀏覽 2024-01-05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1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7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5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5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3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4次瀏覽 2025-10-26
 
            318次瀏覽
 
            292次瀏覽
 
            471次瀏覽
 
            725次瀏覽
 
            822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