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秋季,氣溫轉涼,大自然陽氣潛藏,人體陽氣也隨之轉入收斂狀態(tài),只有很好地收藏,來年才能有生發(fā)的基礎。可是我們說陽氣主升主動,陽氣如何才能更好地潛藏呢?
《內經》中關于陰陽關系還有另一個原則,即“陰陽制約”,相對于人體陽氣來說,人體周圍的秋涼氣候就是陰,陰自然要制約陽,一定程度上,陰氣越盛,對陽氣的制約作用自然越強,就越有利于陽氣的收藏。當然,“秋凍”的意義要靈活看待,也要維持在一定的限度內,因為古人是在當時的社會和生活條件下總結出來的規(guī)律,當時人們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生活環(huán)境相對不變,所以“秋凍”的限度是有限的,而現(xiàn)在的人生活條件不一樣,所以要區(qū)別對待。早上出門騎車要適當添加衣物,早晚步行就可以維持“秋凍”的原則。
另外老人和嬰兒“秋凍”要當心,深秋季節(jié)氣溫變化很大,溫差、風速、大氣壓都處于較大的波動狀態(tài)。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皮膚、皮下組織血管收縮,周圍血管阻力增大,導致血壓升高,也會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,嚴重時還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發(fā)生心絞痛、心肌梗死等,甚至還會導致血管破裂發(fā)生中風,引起偏癱,甚至危機生命。
所以凡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,在深秋季節(jié)不但不應該“凍”,而且還要適當保暖。兒童“秋凍”最適宜,一是可以鍛煉孩子的御寒能力,二是可以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,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斷增強,預防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炎等各種疾病的發(fā)生。但在“秋凍”時四個部位凍不得,分別是腹部、腳部、頸部、肩部。
其次要防秋“燥”,入秋了,天氣涼爽了。但容易口干舌燥、鼻子出血。不少人感到鼻腔似煙道般干燥,一不小心還出血;喉嚨也癢癢的,頻頻干咳,有時有少量的粘液痰,卻總是咳而不爽;嘴唇一碰就干裂,這就是中醫(yī)常說的“秋燥”。
秋燥對人體的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天氣燥熱,溫度偏高,相對濕度偏低而空氣干燥,造成上呼吸道粘膜和皮膚表面的水分較易蒸發(fā)和流失,防治“秋燥”,養(yǎng)陰益氣是關鍵。養(yǎng)陰就可以防治肺躁,益氣就可以溫養(yǎng)肺氣,所以秋天應多吃山藥、百合、銀耳、豬蹄、蓮子、藕、梨、枸杞等食物。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300次瀏覽 2024-09-2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51次瀏覽 2025-03-21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0次瀏覽 2025-04-15
2735次瀏覽 2024-12-13
2722次瀏覽 2025-02-10
2870次瀏覽 2024-12-27
2804次瀏覽 2024-11-14
2738次瀏覽 2024-11-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