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壓病是以體循環(huán)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血管綜合征,主要分為原發(fā)性高血壓和繼發(fā)性高血壓兩類。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為未使用降壓藥物情況下,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,收縮壓≥140毫米汞柱和/或舒張壓≥90毫米汞柱。高血壓病的管理需通過生活方式干預、藥物治療、定期監(jiān)測等方式綜合控制。
高血壓病的診斷需結合多次血壓測量結果,診室血壓測量時要求患者靜坐休息5分鐘后測量,避免飲用咖啡、吸煙等影響因素。動態(tài)血壓監(jiān)測可提供更全面的血壓數據,日間平均血壓≥135/85毫米汞柱或24小時平均血壓≥130/80毫米汞柱可診斷為高血壓。家庭自測血壓標準為≥135/85毫米汞柱,需注意使用經過驗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。
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包括不可改變因素如年齡增長、遺傳傾向,以及可改變因素如高鈉飲食、超重肥胖、缺乏運動、過量飲酒、長期精神緊張等。繼發(fā)性高血壓可能由腎實質疾病、腎動脈狹窄、原發(fā)性醛固酮增多癥、嗜鉻細胞瘤等疾病引起,這類患者需要針對原發(fā)病進行治療。
多數高血壓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,部分可能出現頭痛、頭暈、頸項板緊、疲勞、心悸等非特異性表現。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可導致靶器官損害,出現視力模糊、鼻出血、胸悶氣促、夜尿增多等癥狀。嚴重時可發(fā)生高血壓急癥,表現為劇烈頭痛、惡心嘔吐、視物模糊、意識障礙等。
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多種并發(fā)癥,包括腦卒中、短暫性腦缺血發(fā)作、高血壓腦病等腦血管病變;左心室肥厚、心力衰竭、冠心病等心臟損害;蛋白尿、腎功能不全等腎臟損傷;視網膜動脈硬化、出血滲出等眼部病變。主動脈夾層、外周動脈疾病等血管病變也與高血壓密切相關。
高血壓治療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兩方面。生活方式干預強調低鹽飲食、控制體重、規(guī)律運動、戒煙限酒、心理平衡。常用降壓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、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馬來酸依那普利片、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如纈沙坦膠囊等。治療方案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個體化制定。
高血壓患者應建立規(guī)律的血壓監(jiān)測習慣,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測量并記錄血壓值。保持低鹽低脂飲食,每日鈉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,增加新鮮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攝入。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等。保證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和精神過度緊張。定期復診評估治療效果和靶器官損害情況,遵醫(yī)囑調整用藥方案,不可自行增減藥物或停藥。出現血壓明顯升高或不適癥狀時應及時就醫(yī)。
240次瀏覽 2025-11-20
90次瀏覽 2025-11-20
425次瀏覽 2025-11-20
92次瀏覽 2025-11-20
263次瀏覽 2025-03-21
174次瀏覽 2025-03-21
142次瀏覽 2025-11-20
247次瀏覽 2025-11-20
377次瀏覽 2025-11-20
130次瀏覽 2025-11-20
351次瀏覽 2025-11-20
211次瀏覽 2025-11-20
369次瀏覽 2025-11-20
1147次瀏覽 2025-11-20
551次瀏覽 2025-11-20
96次瀏覽 2025-11-20
148次瀏覽 2025-11-20
223次瀏覽 2025-11-20
294次瀏覽 2025-11-20
93次瀏覽 2025-11-20
519次瀏覽 2025-11-20
673次瀏覽 2025-11-20
761次瀏覽
754次瀏覽
837次瀏覽
828次瀏覽
992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