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灌腸主要用于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早、中期治療,其原理是利用結(jié)腸壁具有半透膜作用的特點,使結(jié)腸內(nèi)的含氮物質(zhì)及水向灌腸液內(nèi)彌散。因此,當灌腸液與大便排出時,可帶走大量的水分和有害物質(zhì),從而降低病人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,減輕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。
中藥保留灌腸的灌腸液多以大黃為主藥,各家根據(jù)自己的經(jīng)驗,配合使用的藥物也各異。大黃具有清熱解毒、瀉下的作用,有助于清除腸內(nèi)的毒素。
在操作時,還應該注意灌腸液不能過涼或過熱,溫度應與體溫接近,在37℃~38C左右最適宜,以免造成病人因冷、熱刺激而劇烈腹痛,影響灌腸效果。每次灌腸液的用量應控制在150~200毫升。灌腸時要將灌腸管插入肛門15~20厘米,動作要輕柔,以防止劃破腸黏膜。灌腸后患者應側(cè)臥,將灌腸液保留1~2小時后排出。高位保留灌腸應為每日1~2次,患者的排便次數(shù)控制在每日3~4次為宜。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343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0次瀏覽
179次瀏覽
4555次瀏覽
4203次瀏覽
4198次瀏覽
4186次瀏覽
4441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