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缺鈣可通過飲食調(diào)整、科學補劑和適度運動綜合改善,重點在于鈣質(zhì)吸收率提升和骨骼健康維護。主要原因包括年齡增長導致鈣吸收能力下降、飲食結(jié)構(gòu)單一及維生素D不足。
1. 飲食補鈣
高鈣食物是基礎來源,每日建議攝入1000-1200mg鈣。全脂牛奶每250ml含鈣300mg,乳糖不耐受者可選擇無糖酸奶。豆腐等豆制品每100g含鈣138mg,制作時添加石膏的豆腐鈣含量更高。深綠色蔬菜中,焯水后的芥藍每碗提供330mg鈣,避免與草酸高的菠菜同餐食用影響吸收。
2. 補劑選擇
碳酸鈣需隨餐服用,單片含鈣量40%但胃酸不足者慎用。檸檬酸鈣空腹也可吸收,適合胃病患者但鈣含量僅21%。新型氨基酸螯合鈣吸收率可達90%,搭配維生素K2可定向沉積于骨骼。注意每日總鈣攝入不超過2000mg,防止腎結(jié)石風險。
3. 促進吸收
維生素D3每日補充800-1000IU,上午10點前曬太陽15分鐘可自然合成。鎂元素按鈣鎂2:1比例補充,堅果和全谷物是良好來源。避免高鹽飲食,每多排泄1g鈉會連帶流失26mg鈣。
4. 負重運動
快走時足部撞擊力可刺激脛骨鈣沉積,每周3次每次30分鐘。太極拳的弓步動作能增強股骨頸密度,注意保持膝蓋不超過腳尖。水中踏步運動減輕關(guān)節(jié)負擔,水溫32℃可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。
維持血鈣平衡需要系統(tǒng)干預,定期骨密度檢查很有必要。絕經(jīng)后女性應每年檢測血清鈣和甲狀旁腺激素水平,男性65歲后需關(guān)注游離鈣指標。建立補鈣日記記錄飲食和身體反應,出現(xiàn)便秘或心律失常應及時調(diào)整方案。長期補鈣者每半年檢查尿鈣肌酐比值,預防軟組織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