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內寒氣過重可通過溫補飲食、艾灸療法、運動發(fā)汗、中藥調理、足浴泡腳等方式改善,通常與陽虛體質、外感寒邪、飲食生冷、缺乏運動、久居寒濕環(huán)境等因素有關。
1、溫補飲食:
日常多攝入生姜、羊肉、桂圓等溫性食物,避免生冷瓜果及冰鎮(zhèn)飲品。陽虛體質者可常飲紅糖姜茶,烹飪時適量加入花椒、肉桂等辛香料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。冬季可燉煮當歸生姜羊肉湯,兼具驅寒與營養(yǎng)補充作用。
2、艾灸療法:
選取關元穴、命門穴等穴位進行艾灸,每周2-3次能溫通經(jīng)絡。艾葉燃燒產(chǎn)生的紅外線可深入皮下3-5厘米,改善局部微循環(huán)。注意艾灸后4小時內避免接觸冷水,陰虛火旺者慎用此法。
3、運動發(fā)汗:
堅持快走、八段錦等溫和運動至微微出汗,加速寒氣隨汗液排出。太極拳的云手動作可帶動督脈陽氣升發(fā),游泳后需及時擦干身體。冬季運動前做好關節(jié)保暖,避免汗出當風加重寒氣入侵。
4、中藥調理:
中醫(yī)辨證屬脾腎陽虛者可服用附子理中丸,外感風寒適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干姜、桂枝等藥材組成的經(jīng)方能溫陽化氣,需由醫(yī)師根據(jù)舌脈象調整劑量。服藥期間忌食綠豆、螃蟹等寒涼之物。
5、足浴泡腳:
每晚用42℃左右熱水加入艾葉、紅花浸泡20分鐘,水位需沒過三陰交穴。足底有6條經(jīng)絡起始點,溫熱刺激可引火歸元。泡腳后按摩涌泉穴100次效果更佳,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水溫。
長期畏寒者需排查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器質性疾病,日常注意腰腹部保暖,夏季避免直吹空調。養(yǎng)成早睡習慣有助于陽氣潛藏,三伏天可嘗試督脈鋪灸強化療效。居住環(huán)境潮濕時可使用除濕機,被褥定期暴曬去除濕氣。情緒抑郁會加重寒氣滯留,建議通過冥想、社交活動保持心境開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