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間盤突出癥的MRI檢查改變主要包括椎間盤信號異常、椎間盤膨出或突出、神經根受壓、硬膜囊受壓以及終板炎性改變等。MRI能清晰顯示椎間盤退變程度、突出物位置及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情況。
正常椎間盤在T2加權像呈高信號,退變時信號降低。椎間盤脫水變性表現為T2像信號減弱,提示纖維環(huán)或髓核水分丟失。嚴重退變時T1、T2像均呈低信號,可能伴隨真空現象或鈣化灶。這種改變與年齡增長、機械負荷過重等因素相關,需結合臨床癥狀評估是否需要干預。
椎間盤膨出表現為纖維環(huán)均勻超出椎體邊緣,但未破裂;突出則為髓核突破纖維環(huán)向后外側或中央移位。軸位像可測量突出物基底寬度與高度,矢狀位評估突出方向。后外側型突出易壓迫神經根,中央型突出可能導致馬尾綜合征。MRI可區(qū)分突出物是否游離,游離碎片在T2像呈高信號。
矢狀位與軸位像可見突出物使神經根移位、變形或湮沒。受壓神經根可能出現水腫,表現為T2像信號增高。嚴重壓迫可導致神經根鞘袖變形,需注意與神經鞘瘤鑒別。神經根受壓程度與患者下肢放射痛、麻木癥狀相關,是手術指征評估的重要依據。
中央型突出物向后擠壓硬膜囊,矢狀位顯示硬膜囊前緣凹陷,軸位見蛛網膜下腔變窄。嚴重壓迫時腦脊液信號中斷,可能引發(fā)馬尾神經功能障礙。動態(tài)MRI可觀察硬膜囊受壓隨體位變化的情況,對非典型癥狀患者有診斷價值。
Modic改變是常見終板異常,分為三型:I型T1低信號/T2高信號提示水腫,II型T1高信號/T2等信號提示脂肪置換,III型T1/T2均低信號提示骨硬化。終板改變與椎間盤退變程度相關,I型改變可能伴隨腰痛癥狀,需結合臨床判斷是否需抗炎治療。
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日常應避免久坐久站,睡眠選擇硬板床,加強腰背肌鍛煉如五點支撐法。急性期疼痛可短期使用塞來昔布膠囊、甲鈷胺片等藥物緩解癥狀,但須嚴格遵醫(yī)囑。若出現進行性肌力下降或大小便功能障礙,需立即就醫(yī)評估手術必要性??祻推诳蓢L試游泳、瑜伽等低沖擊運動,維持脊柱穩(wěn)定性。
108次瀏覽 2025-10-09
937次瀏覽 2025-10-09
273次瀏覽 2025-10-09
304次瀏覽 2025-10-09
185次瀏覽 2025-10-09
5377次瀏覽 2025-10-09
138次瀏覽 2025-10-09
182次瀏覽 2025-10-09
514次瀏覽 2025-10-09
186次瀏覽 2025-10-09
55次瀏覽 2025-10-09
95次瀏覽 2025-10-09
190次瀏覽 2025-10-09
234次瀏覽 2025-10-09
620次瀏覽 2025-10-09
743次瀏覽 2023-08-28
59次瀏覽 2025-07-15
94次瀏覽 2025-10-09
365次瀏覽 2025-10-09
114次瀏覽 2025-10-09
94次瀏覽 2025-10-09
248次瀏覽 2025-10-09
238次瀏覽
233次瀏覽
280次瀏覽
513次瀏覽
349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