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祛濕養(yǎng)脾穴位有哪些? 秋季祛濕的方法推薦

1、陰陵泉穴
陰陵泉是脾經(jīng)合穴,也是祛濕重穴。該穴位于人體小腿內(nèi)側(cè),膝下脛骨內(nèi)側(cè)凹陷,取該穴位時,應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。每次左右腳穴位按摩60次,每天早晚按摩一次即可,穴位酸脹適度。
2、百會穴
頭頂中心線與兩耳間連接的交點,大致在頭頂中心。這個洞被濕氣侵入的話,頭痛容易膨脹,頭暈,頭上也有戴帽子的沉重感。刺激這個穴位可以幫助理順行氣,消除積蓄,還可以健腦寧神。手握拳狀敲打,往返揉百會穴3~5分鐘,最好有發(fā)熱感。此外,還可以點燃艾柱,艾灸熏這個穴位。
3、血海穴
屈膝,在大腿內(nèi)側(cè)、髕底內(nèi)側(cè)端上2寸、股四頭肌內(nèi)側(cè)頭隆起處。血海穴又稱百蟲窩、血男,屬足太陰脾經(jīng),是治療血癥的重要穴位,具有養(yǎng)血活血、健脾化濕、祛瘀調(diào)經(jīng)、祛風止癢的效果,是婦科疾病、心腦血管疾病、皮膚科疾病、肌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等疾病的主要穴位。
4、豐隆穴
小腿前外側(cè),外踝尖8英寸,脛骨前緣橫指(拇指)。它不僅是胃經(jīng)的絡穴,也是脾經(jīng)的聯(lián)系,對脾胃兩個臟腑都有很好的烹飪作用,是除濕祛痰的重要穴位,具有調(diào)和胃氣、補充血氣、醒腦安神等效果。自我保健時用拇指按3分鐘,順時針按10分鐘左右。
秋季除濕養(yǎng)脾穴位
5、神奎穴
臍中部,即臍眼。這個穴位被濕氣侵入的話,脾胃會變得不舒服,腹脹,大便會變得油膩,女性容易引起白帶增多、經(jīng)血不良等婦科炎癥。腹部本身以保溫為主,刺激神闕穴有助于健脾祛濕、健身。順時針揉腹部,也可以點燃艾灸熏穴。
6、中腦穴
位于上腹部,在肚臍上4英寸的腹中線上,可以仰臥取穴,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點就是這個穴位。該穴位對緩解伏天炎熱引起的腹脹、反胃、消化不良、腹瀉、便秘等有很好的作用,還對秋燥失眠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。
7、天樞穴
取穴時,可采用仰臥姿勢,天樞穴位于人體中腹部,肚臍兩側(cè)兩寸處。在去除污垢的同時,給出邪氣的方法,在這個穴位刮痧可以加快濕邪、毒邪從糞便中排出,緩解便秘、腹脹、腹瀉、臍周圍疼痛、消化不良、惡心等癥狀。
8、足三里
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,除濕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。刺激的最好方法是灸。每天睡前用艾條灸,可以幫助陰陵泉除濕??臻e時按揉陰陵泉,一天要保證十分鐘。晚上睡覺前,用艾條灸兩側(cè)腳3-5分鐘,艾灸前最好按陰陵泉1-2分鐘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祛濕良方——參苓白術(shù)散,從根源上祛除濕氣!
濕氣纏身怎么辦?做好這三件事,輕松祛濕暖身!
什么中藥祛濕效果最好
去除濕氣的祛濕湯有哪些
女人喝什么茶祛濕氣
血栓最怕一個穴位是什么
眼睛疲勞針灸什么穴位
治療腰椎疾病的穴位有哪些
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線答疑
立即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