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暑后刮痧哪個部位?中暑后刮痧需要注意什么?

中暑后刮痧哪個部位
1.中暑后刮痧部位
大椎、胸夾脊、曲澤、內(nèi)關(guān)、神闕、關(guān)元、勞宮、涌泉、中沖、十宣。
取穴方法:
(1)大椎: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取穴時正坐低頭,該穴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,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若突起骨不太明顯,讓患者活動頸部,不動的骨節(jié)為第1胸椎,約與肩平齊。
(2)胸夾脊:第1胸椎至第12胸椎,棘突下旁開0.5寸。
(3)曲澤:肘橫紋中,當肱二頭肌腱尺側(cè)緣。
(4)內(nèi)關(guān):腕橫紋直上2寸,橈側(cè)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。也可取腕橫紋直上三橫指,兩筋之間。
(5)勞宮:當?shù)?、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,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。
(6)中沖:手中指末節(jié)尖端中央。
(7)十宣:在手十指尖端,距指甲游離緣0.1寸,左右共10個穴位。
(8)神闕:肚臍正中凹陷處。關(guān)元:臍正中直下3寸。
(9)委中:人體腘橫紋的中點。
(9)涌泉:足前部凹陷處第2、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/3處。
2.中暑后刮痧方法
采用水牛角刮痧板,介質(zhì)采用紅花油。刮法采用直接刮法,手法采用瀉法。先刮后頸部大椎、胸夾脊,上肢部曲澤、內(nèi)關(guān);點揉腹部神闕、關(guān)元,手部勞宮;刮下肢部委中;點揉足部涌泉。放痧穴:中沖、委中、十宣(位于兩手十指尖端)。
具體操作方法:
(1)在頸部大椎、胸夾脊、曲澤、內(nèi)關(guān)和委中處均勻涂抹紅花油。
(2)以上各穴均用角刮法:用刮痧板的棱角或邊角,在刮拭部位上進行較小面積或溝、窩、凹陷地方的刮拭,以局部刮出出血點為度。
(3)神闕、關(guān)元、勞宮和涌泉穴用拇指揉法,以局部酸脹為度。
(4)中沖、委中和十宣嚴格消毒后,用消毒好的小號三棱針進行點刺,以能放出5~7滴血為度。
注意:
如果患者出現(xiàn)神志不清狀態(tài),應先開竅醒神,然后再行刮治,術(shù)前要患者飲少量溫水。
3.刮痧功效作用
有祛暑清竅的功效,適用于中暑,有頭痛、頭昏、胸悶、惡心、嘔吐、口渴、發(fā)熱不出汗、煩躁不安、全身疲乏、肢體自覺酸痛等癥狀者。重癥病人除了上述癥狀外,還可有肢體發(fā)冷、面色蒼白、心慌氣短、全身冷汗,嚴重者可出現(xiàn)神志昏迷、腓腸肌痙攣及四肢抽搐等。
中暑后刮痧注意事項
一、刮痧前注意事項
1.刮痧療法須暴露皮膚,且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,如遇風寒之邪,邪氣可從開泄的毛孔直接入里,影響刮痧療效,而且易引發(fā)新的疾病。故刮痧前要選擇一個好的治療場所,空氣流通清新,并注意保暖,注意避風,夏季不可在有過堂風的地方刮痧。盡量少暴露皮膚。
2.選擇舒適的刮痧體位,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暈刮。
3.刮痧工具要嚴格消毒,防止交叉感染。刮拭前須仔細檢查刮痧工具,以免刮傷皮膚。
4.施術(shù)者的雙手也應消毒。
5.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釋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識,消除其恐懼心理,取得患者配合,以免暈刮。
6.勿在病人過饑、過飽及過度緊張的情況下進行刮痧治療。
二、刮痧中注意事項
1.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勻,以能耐受為度,達到出痧為止。
2.嬰幼兒及老年人,刮拭手法用力宜輕。
3.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。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響。一般情況下,血瘀之證出痧多;實證、熱證出痧多;虛證、寒證出痧少;服藥過多者,特別服用激素類藥物不易出痧;肥胖者與肌肉豐滿的人不易出痧;陰經(jīng)較陽經(jīng)不易出痧;室溫低時不易出痧。
4.刮拭過程中,要經(jīng)常詢問病人感受。如遇到暈刮,如精神疲憊、頭暈目眩、面色蒼白、惡心欲吐,出冷汗、心慌、四肢發(fā)涼或血壓下降、神志昏迷時應立即停止刮痧。撫慰患者勿緊張,幫助其平臥,注意保暖,飲溫開水或糖水。如仍不緩解,可用刮痧板角部點按水溝穴,力量宜輕,避免重力點按后出現(xiàn)水腫。對百會穴和涌泉穴施以瀉刮法?;颊卟∏楹棉D(zhuǎn)后,繼續(xù)刮內(nèi)關(guān)穴、足三里穴。
三、刮痧后注意事項
1.刮痧治療使汗孔開泄,邪氣外排,要消耗體內(nèi)部分的津液,故刮痧后飲溫水一杯,休息片刻。
3.對于某些病情復雜危重的病人,除用刮痧治療,更應配合其他療法,諸如藥物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
2.刮痧治療后,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,須待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后,方可洗浴,一般約3小時左右。
小兒中暑發(fā)熱怎么辦
中暑的癥狀及治療藥物
兩歲寶寶中暑拉肚子怎么辦
輕微中暑的癥狀與治療方法
人會誘發(fā)中暑是因為人體產(chǎn)熱大于散熱嗎
中暑和腸胃炎有什么區(qū)別
中暑休克屬于哪種休克
中暑抓筋的原理是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