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炎是乳腺組織炎癥,常見于哺乳期女性,治療需結合藥物、物理療法和生活方式調整。主要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療、熱敷按摩、排空乳汁及中藥調理。
1. 抗生素治療
細菌感染是乳腺炎主要病因,醫(yī)生常開具頭孢類、青霉素類或克林霉素等抗生素。頭孢氨芐每日4次口服可有效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;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霉素,療程通常7-10天。用藥期間需完成整個療程,避免耐藥性產生。
2. 熱敷與按摩
哺乳前用40℃熱毛巾敷患處15分鐘,配合環(huán)形按摩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。具體手法為四指并攏從乳房外圍向乳頭方向推壓,重點疏通硬結部位。每日3次結合吸乳器排乳,能緩解脹痛并保持乳管通暢。
3. 乳汁排空管理
定時哺乳或使用醫(yī)用級吸乳器,每2-3小時排空患側乳房。采用橄欖式抱嬰姿勢調整嬰兒吸吮角度,避免乳頭皸裂。乳汁淤積嚴重時可采用手法擠奶,拇指與食指在乳暈處交替按壓,注意力度均勻。
4. 中藥輔助療法
蒲公英30克煎水代茶飲具有清熱解毒功效,局部可用金黃散醋調外敷。針灸選取肩井、膻中等穴位,每日1次改善乳腺循環(huán)。癥狀持續(xù)超過48小時或出現(xiàn)發(fā)熱,需及時復查調整方案。
乳腺炎治療需根據病程階段選擇組合方案。急性期以抗生素控制感染為主,慢性期側重物理療法和中醫(yī)調理。保持乳頭清潔、糾正哺乳姿勢可預防復發(fā),體溫超過38.5℃或膿腫形成需立即就醫(yī)。哺乳期女性應穿戴無鋼圈哺乳文胸,避免乳房受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