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肚子可通過口服補液鹽、使用止瀉藥物、調整飲食、腹部保暖及充分休息等方式緩解。腹瀉通常由感染、食物不耐受或腸道功能紊亂引起,嚴重時需就醫(yī)排除器質性疾病。
口服補液鹽能快速補充水分和電解質,預防脫水。補液鹽需用溫開水沖服,少量多次飲用。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輕中度脫水,可糾正水電解質紊亂。兒童需按體重計算用量。服用時避免與其他藥物同服,腎功能不全者慎用。
蒙脫石散能吸附腸道毒素并保護黏膜,成人每次1袋每日3次。洛哌丁胺膠囊可抑制腸蠕動,適用于非感染性腹瀉,但禁用于細菌性腸炎。雙歧桿菌三聯(lián)活菌膠囊能調節(jié)腸道菌群,需用溫水送服。用藥需注意病因鑒別,感染性腹瀉應配合抗生素治療。
急性期選擇低渣流質飲食如米湯、藕粉,避免奶制品和高纖維食物。癥狀緩解后可逐步添加白粥、面條等易消化食物。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,忌油膩辛辣。少量多餐減輕腸道負擔,適量補充含鉀食物如香蕉。乳糖不耐受者需避免乳制品,過敏體質注意排查致敏食物。
用熱水袋熱敷腹部可緩解腸痙攣,溫度控制在50℃以下避免燙傷。順時針輕柔按摩臍周促進腸蠕動恢復。穿著高腰衣物避免腹部受涼,睡眠時加蓋薄毯。寒冷刺激會加重腹瀉癥狀,冬季外出可貼敷暖寶寶。合并發(fā)熱時應采用物理降溫,避免過度保暖。
臥床休息減少體力消耗,保持環(huán)境安靜舒適。應激性腹瀉需消除緊張情緒,保證充足睡眠。如廁后及時清潔,預防肛周皮膚破損。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脫水,恢復期逐步增加活動量。職場人群建議請假休養(yǎng),學生暫停體育課程。
腹瀉期間需密切觀察癥狀變化,若出現(xiàn)持續(xù)高熱、血便或意識模糊應立即就醫(yī)。慢性腹瀉患者需完善腸鏡等檢查,排除炎癥性腸病等器質性疾病。注意飲食衛(wèi)生,生熟食材分開處理,海鮮肉類充分加熱。旅行時避免飲用生水,可隨身攜帶止瀉藥物備用。恢復期適量補充益生菌,幫助重建腸道微生態(tài)平衡。
262次瀏覽 2025-11-01
119次瀏覽 2025-11-01
183次瀏覽 2025-11-01
73次瀏覽 2025-11-01
61次瀏覽 2025-11-01
912次瀏覽 2023-09-06
0次瀏覽 2025-11-01
67次瀏覽 2025-11-01
80次瀏覽 2025-11-01
166次瀏覽 2025-11-01
63次瀏覽 2025-11-01
181次瀏覽 2025-11-01
94次瀏覽 2025-11-01
115次瀏覽 2025-11-01
118次瀏覽 2025-11-01
77次瀏覽 2025-11-01
93次瀏覽 2025-11-01
154次瀏覽 2025-11-01
0次瀏覽 2025-11-01
187次瀏覽 2025-07-15
119次瀏覽 2025-11-01
216次瀏覽 2025-11-01
833次瀏覽
786次瀏覽
629次瀏覽
755次瀏覽
652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