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革熱會通過蚊蟲叮咬傳染人,主要癥狀包括高熱、頭痛、肌肉痛和皮疹等。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。預防措施包括防蚊滅蚊、改善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,治療以對癥支持為主,嚴重病例需及時就醫(yī)。
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。當蚊蟲叮咬感染者后,病毒會在蚊蟲體內繁殖,再通過叮咬傳播給其他人。登革熱的傳染性較強,尤其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流行。
登革熱的癥狀通常在感染后4-10天出現(xiàn)。典型癥狀包括突然高熱,體溫可達39-40℃,并伴有劇烈頭痛、眼痛、肌肉和關節(jié)痛。部分患者還會出現(xiàn)皮疹,皮疹通常出現(xiàn)在發(fā)熱后的第3-4天,先出現(xiàn)在四肢,后擴散至軀干。此外,患者可能伴有惡心、嘔吐、腹痛等消化道癥狀。在嚴重病例中,登革熱可能導致出血傾向,如牙齦出血、鼻出血,甚至內臟出血,嚴重時可發(fā)展為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征,危及生命。
預防登革熱的關鍵在于防蚊滅蚊。日常生活中,應避免蚊蟲叮咬,使用蚊帳、驅蚊劑等防護措施。同時,改善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,清除積水,減少蚊蟲孳生地。社區(qū)層面,定期開展滅蚊行動,噴灑殺蟲劑,降低蚊蟲密度。
治療登革熱以對癥支持為主。對于輕癥患者,主要采取退熱、補液等措施。常用退熱藥物包括對乙酰氨基酚,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布洛芬,以免增加出血風險。補液可通過口服或靜脈輸液,維持水電解質平衡。對于重癥患者,需密切監(jiān)測生命體征,及時糾正休克和出血,必要時進行輸血治療。中醫(yī)藥在登革熱的治療中也有一定作用,如清熱解毒類中藥可輔助緩解癥狀。
登革熱是一種可防可治的傳染病,關鍵在于早期識別和及時治療。通過加強個人防護和社區(qū)防控,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。若出現(xiàn)疑似癥狀,應及時就醫(yī),避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