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博禾知道
35人閱讀
胃蛋白酶原異常可能與胃癌有關,但更多見于慢性萎縮性胃炎、胃潰瘍、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疾病。胃蛋白酶原水平變化主要反映胃黏膜功能狀態(tài),需結合胃鏡檢查進一步評估。
1、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導致胃蛋白酶原Ⅰ/Ⅱ比值降低。這類患者需定期胃鏡隨訪,可遵醫(yī)囑使用鋁碳酸鎂、瑞巴派特、替普瑞酮等胃黏膜保護劑。
2、胃潰瘍胃潰瘍活動期常伴隨胃蛋白酶原水平升高。治療需根除幽門螺桿菌,常用藥物包括奧美拉唑、阿莫西林、克拉霉素三聯(lián)療法。
3、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胃蛋白酶原分泌異常。根治方案通常含質子泵抑制劑和兩種抗生素,如埃索美拉唑、甲硝唑、四環(huán)素組合。
4、胃癌風險胃蛋白酶原持續(xù)異常伴胃泌素17升高時,需警惕胃癌可能。早期胃癌篩查推薦胃鏡聯(lián)合病理活檢,確診后需根據分期選擇內鏡下切除或根治性手術。
發(fā)現(xiàn)胃蛋白酶原異常應完善胃鏡檢查,日常避免高鹽腌制食物,戒煙限酒,胃部不適持續(xù)兩周以上建議盡早就診。
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線答疑
立即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