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肝陽性通常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檢測呈陽性,可能提示乙肝病毒感染,是否正常及需要治療需結合具體檢測指標和臨床表現(xiàn)判斷。乙肝陽性的處理方式主要有明確感染狀態(tài)、評估肝功能、判斷病毒復制活躍度、區(qū)分攜帶者與患者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。
1、明確感染狀態(tài):乙肝陽性需進一步檢測乙肝五項定量和乙肝病毒DNA載量,區(qū)分急性感染、慢性感染或既往感染。單純表面抗原陽性可能為攜帶狀態(tài),若合并e抗原陽性或高病毒載量則提示病毒活躍復制。
2、評估肝功能:通過谷丙轉(zhuǎn)氨酶、谷草轉(zhuǎn)氨酶、膽紅素等指標判斷肝臟損傷程度。肝功能持續(xù)正常者可能處于免疫耐受期,轉(zhuǎn)氨酶升高超過正常值2倍則提示免疫清除期,需考慮抗病毒治療。
3、判斷病毒復制活躍度:乙肝病毒DNA載量超過2000IU/ml(或10000拷貝/ml)視為陽性,載量越高傳染性越強。e抗原陽性者病毒復制活躍,e抗原陰性但DNA陽性者可能存在病毒變異。
4、區(qū)分攜帶者與患者:肝功能正常且病毒載量低者為非活動性攜帶狀態(tài),建議定期監(jiān)測。肝功能異?;虼嬖诟斡不C據(jù)者屬于慢性乙肝患者,需積極干預。40歲以上人群即使肝功能正常,若病毒載量高也建議治療。
5、制定個體化方案:年輕攜帶者可每6-12個月復查肝功能、病毒載量和肝臟超聲。符合抗病毒指征者可選用恩替卡韋、替諾福韋或丙酚替諾福韋等核苷類似物,干擾素適用于部分年輕患者。肝硬化患者需終身抗病毒治療。
乙肝陽性者應嚴格戒酒,避免使用損傷肝臟的藥物,保持規(guī)律作息。飲食宜選用高蛋白、低脂肪食物如魚蝦、豆制品,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。建議家庭成員接種乙肝疫苗,日常接觸無需特殊隔離但應避免血液暴露。每3-6個月需復查肝功能、乙肝病毒DNA、甲胎蛋白和肝臟彈性檢測,40歲以上建議每年做肝臟超聲篩查肝癌。出現(xiàn)乏力、食欲減退、尿色加深等癥狀應及時就醫(y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