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背長痘痘在中醫(yī)視角多與濕熱蘊結、氣血不暢相關,主要涉及肺胃濕熱、經絡淤堵及體質偏頗。調理需清熱化濕、疏通經絡,結合內外治法改善。
1. 肺胃濕熱
肺主皮毛,胃經循行于背部,飲食辛辣油膩或熬夜會導致濕熱內生。癥狀表現(xiàn)為紅色丘疹伴膿頭,常見于青壯年。推薦金銀花露代茶飲,每日500ml;綠豆薏仁粥每周3次;避免牛羊肉、燒烤類食物。
2. 經絡淤堵
膀胱經貫穿整個背部,久坐少動或受寒易致氣血阻滯。表現(xiàn)為暗紫色痘疹,觸之有硬結。建議每天用艾條懸灸大椎穴10分鐘;辦公室人群每小時做擴胸運動30次;夜間用桂枝15g煮水擦背。
3. 體質因素
陰虛體質者多見夜間盜汗后發(fā)疹,陽虛體質常在經期加重。舌診發(fā)現(xiàn)陰虛者舌紅少苔,陽虛者舌淡胖。陰虛可用麥冬15g+玉竹10g泡水;陽虛者晨起含服3片生姜;兩種體質均需保持23點前入睡。
4. 外治方案
新鮮馬齒莧搗爛外敷,每次20分鐘;市售三黃洗劑(黃芩、黃柏、大黃)稀釋后擦洗;針灸取肺俞、膈俞穴,隔日1次。衣物選擇純棉材質,運動后及時更換,床單每周用60℃以上熱水清洗。
長期反復發(fā)作需排查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內分泌疾病,伴隨月經紊亂或體毛增多者建議查性激素六項。保持每天30分鐘快走運動,忌用手擠壓痘疹,持續(xù)2月未改善需中醫(yī)體質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