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血小板低可能由遺傳、感染、藥物反應或自身免疫疾病引起,嚴重時可導致出血風險增加。關鍵原因包括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、病毒感染抑制骨髓造血、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礙;危害主要表現(xiàn)為皮膚瘀斑、鼻衄甚至內臟出血。
1. 遺傳因素
部分兒童血小板減少與基因突變相關,如Wiskott-Aldrich綜合征導致血小板體積變小、數(shù)量減少。先天性巨核細胞增生不良也會影響血小板生成,需通過基因檢測確診。
2. 環(huán)境與感染
EB病毒、巨細胞病毒感染可直接破壞血小板或抑制骨髓造血功能。登革熱等出血熱病毒會引發(fā)血小板急劇下降,需及時抗病毒治療并監(jiān)測出血傾向。
3. 藥物與免疫異常
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能干擾血小板功能,青霉素類抗生素可誘發(fā)免疫性血小板破壞。兒童ITP(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)常見于疫苗接種或感冒后,體內抗體錯誤攻擊血小板。
4. 病理因素
白血病、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病會抑制血小板生成,伴隨貧血或白細胞異常。脾功能亢進時血小板滯留脾臟過多,需通過超聲檢查評估脾臟大小。
治療需根據(jù)病因分層處理:
- 藥物:ITP急性期采用靜脈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,慢性期可用艾曲波肽促進血小板生成。
- 手術:脾切除術適用于激素無效的ITP患兒,微創(chuàng)腹腔鏡手術恢復較快。
- 生活管理:避免劇烈運動防止碰撞傷,使用軟毛牙刷減少牙齦出血。增加富含維生素K的菠菜、動物肝臟輔助凝血功能。
血小板低于20×10?/L或出現(xiàn)顱內出血征兆需立即輸血搶救。定期復查血常規(guī),80%兒童ITP在6個月內可自愈,但慢性病例需長期隨訪防止復發(fā)。家長應觀察孩子皮膚瘀點變化,避免擅自服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