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光眼是由于眼內壓升高導致視神經損傷的疾病,典型癥狀包括視力模糊、眼痛頭痛及視野缺損。遺傳、年齡增長、眼部外傷、炎癥及長期使用激素藥物是主要誘因,需通過藥物、激光或手術治療控制眼壓。
1. 遺傳因素
約10%-15%的青光眼患者有家族病史,特定基因如MYOC、OPTN突變會增加發(fā)病風險。建議直系親屬每年進行眼壓檢查和視野測試,早發(fā)現可延緩病情進展。
2. 生理機制異常
房水循環(huán)障礙是核心病因。前房角結構異常阻礙房水排出,或睫狀體過度分泌房水,都會導致眼壓升高。典型表現為早晨眼壓峰值,需通過24小時眼壓監(jiān)測確診。
3. 繼發(fā)性病因
糖尿病視網膜病變、葡萄膜炎等疾病會引發(fā)新生血管性青光眼。長期使用潑尼松等激素藥物可使眼壓升高2-3倍,這類患者需每季度監(jiān)測眼壓變化。
4. 典型癥狀表現
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(fā)作時會出現劇烈眼脹痛伴惡心嘔吐,角膜呈現霧狀混濁。開角型青光眼早期僅有輕度眼疲勞,隨病情發(fā)展出現管狀視野,最終可能失明。
治療需根據類型選擇方案:
藥物:前列腺素類滴眼液(拉坦前列素)、β受體阻滯劑(噻嗎洛爾)、碳酸酐酶抑制劑(布林佐胺)聯合使用可降低眼壓30%-50%。
手術:小梁切除術建立新排水通道,青光眼引流閥植入適用于晚期病例,激光周邊虹膜切開術能預防急性發(fā)作。
日常需避免長時間低頭、控制每日飲水量在1.5升內,補充富含維生素B1的糙米、燕麥等食物有助于神經保護。
定期眼科檢查是防治關鍵,40歲以上人群每年應進行眼底照相和OCT檢查。已確診患者需終身隨訪,眼壓控制目標需個性化設定,多數病例需維持在12-18mmHg范圍內。突發(fā)視力驟降伴頭痛需立即急診處理,黃金搶救時間為發(fā)作后6小時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