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灸治療神經(jīng)性偏頭痛可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(jié)氣血、緩解疼痛。主要方法有百會穴針刺、太陽穴透刺、風池穴深刺、合谷穴強刺激、太沖穴瀉法。
1、百會穴針刺:
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,為督脈要穴。針刺時采用平刺法進針0.5-0.8寸,配合捻轉手法可升陽益氣,改善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痛。該穴位對伴有眩暈、記憶力減退的偏頭痛患者效果顯著。
2、太陽穴透刺:
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約1寸凹陷處。采用透刺法從太陽穴向率谷穴方向進針1-1.5寸,能疏通少陽經(jīng)氣,迅速緩解顳部搏動性疼痛。操作時需注意避開淺表血管,適用于發(fā)作期急性疼痛控制。
3、風池穴深刺:
風池穴位于枕骨下兩側凹陷處,屬足少陽膽經(jīng)。向鼻尖方向深刺1-1.2寸,得氣后行瀉法,可祛風通絡,對頸源性偏頭痛伴肩頸僵硬者尤為適用。針刺時需嚴格掌握角度與深度,避免傷及延髓。
4、合谷穴強刺激:
合谷穴在手背第一、二掌骨間偏食指側。直刺0.8-1寸后行強刺激手法,能調節(jié)陽明經(jīng)氣,阻斷疼痛傳導。該穴位對緊張型偏頭痛合并胃腸功能紊亂者有雙向調節(jié)作用,但孕婦禁用。
5、太沖穴瀉法:
太沖穴在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。針刺時向涌泉穴方向斜刺0.8-1寸,施以瀉法可疏肝解郁,適用于情緒波動誘發(fā)的偏頭痛。配合百會穴使用能增強鎮(zhèn)靜效果,對肝陽上亢型頭痛效果顯著。
針灸治療需由專業(yè)醫(yī)師操作,10-12次為1療程,每周2-3次。治療期間應避免冷風直吹頭部,保證充足睡眠。日??砂茨τ√醚?、攢竹穴輔助緩解,飲用菊花枸杞茶平肝明目。發(fā)作期宜進食核桃、黑芝麻等富含鎂元素食物,忌辛辣刺激及含酪胺食品。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八段錦、太極拳有助于預防復發(fā),若疼痛持續(xù)加重需及時進行影像學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