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可通過機械通氣治療、俯臥位通氣、液體管理、抗感染治療、營養(yǎng)支持等方式改善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通常由肺部感染、全身性感染、誤吸、創(chuàng)傷、休克等原因引起。
1、機械通氣治療:
機械通氣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核心治療手段,通過正壓通氣改善氧合。常用模式包括小潮氣量通氣和呼氣末正壓通氣,需根據(jù)血氣分析調整參數(shù)。機械通氣過程中需密切監(jiān)測氣道壓力,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。
2、俯臥位通氣:
俯臥位通氣能改善肺部通氣/血流比例,促進背側肺泡復張。每日俯臥位時間建議維持12-16小時,需注意預防壓力性損傷。這項措施特別適用于中重度患者,可顯著提高氧合指數(shù)。
3、液體管理:
保守性液體策略有助于減輕肺水腫,維持出入量負平衡。每日液體入量應嚴格控制,同時保證器官灌注。使用利尿劑時需監(jiān)測電解質,避免出現(xiàn)低血容量性休克。
4、抗感染治療:
感染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常見誘因,需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。根據(jù)病原學檢查結果調整用藥,療程通常持續(xù)7-10天。嚴重感染患者可考慮糖皮質激素輔助治療。
5、營養(yǎng)支持:
早期腸內營養(yǎng)可維持腸道屏障功能,降低感染風險。建議采用高蛋白配方,熱量控制在20-25千卡/公斤/天。重度患者可添加ω-3脂肪酸等免疫營養(yǎng)素。
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康復期需循序漸進進行呼吸功能鍛煉,包括腹式呼吸、縮唇呼吸等訓練方法。飲食應保證優(yōu)質蛋白攝入,如魚肉、蛋類、豆制品等,同時補充維生素C、維生素E等抗氧化營養(yǎng)素。避免劇烈運動,可從床邊活動開始逐步增加運動量。定期復查肺功能,監(jiān)測血氣指標變化。保持居住環(huán)境空氣流通,避免接觸呼吸道刺激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