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腎臟病貧血加重主要與促紅細胞生成素不足、鐵代謝紊亂、炎癥狀態(tài)、尿毒癥毒素蓄積、失血等因素有關。
1、促紅素不足:
腎臟是促紅細胞生成素的主要合成器官,隨著腎功能下降,腎間質細胞受損導致促紅素生成減少。這種絕對性缺乏會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,需通過外源性補充重組人促紅素改善貧血。
2、鐵代謝紊亂:
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存在功能性鐵缺乏,表現(xiàn)為血清鐵蛋白正常但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。這與鐵調素水平升高有關,該激素會抑制腸道鐵吸收和巨噬細胞鐵釋放,需靜脈補鐵糾正。
3、炎癥狀態(tài):
微炎癥反應是慢性腎臟病的特征性改變,炎癥因子如白細胞介素-6會抑制促紅素合成、阻礙鐵利用并縮短紅細胞壽命。控制感染灶和調節(jié)免疫有助于改善貧血。
4、毒素蓄積:
尿毒癥環(huán)境下蓄積的甲基胍、甲狀旁腺激素等毒素會抑制紅細胞前體細胞增殖,加速溶血。充分透析可清除中分子毒素,對改善貧血具有積極作用。
5、失血因素:
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血小板功能異常、頻繁抽血檢查、透析管路凝血等因素,隱性失血量可達每月50-100毫升。需定期監(jiān)測鐵儲備,必要時補充鐵劑和促紅素。
慢性腎臟病貧血患者需保證優(yōu)質蛋白攝入,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1.2克蛋白質,優(yōu)先選擇瘦肉、蛋類和乳制品。同時補充富含維生素B12及葉酸的食物如動物肝臟、深綠色蔬菜。適度進行快走、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可改善組織氧合,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心臟負荷。透析患者需特別注意控制飲水量,兩次透析間期體重增長不超過干體重的5%。定期監(jiān)測血紅蛋白、血清鐵蛋白等指標,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